吹歌 风俗详解

家乡区县: 河北省定州市

据史料记载,吹歌在这里出现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特别是到明代中期以后,民歌小调空前繁荣,给吹歌艺人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吹歌到了这个时期可以说无歌不吹、无乐不奏了,使吹歌得了发展和繁荣,也为日后的吹艺术打下了扎实基础。  据统计,子位镇12个村子中,学过吹歌以及正在学习和从事吹歌艺术的人达千人以上。小的十来岁,老者七十多岁,而且女乐手之多也是其他地方少见的。 

  子位吹歌使用的乐器有管子、唢呐、海椎(俗称喇嘛号)、笙等,打击乐器有鼓、小钹、手锣、梆子等。演奏时乐器可以作多种增减组合,常以管子领奏,唢呐、笙等乐器拌奏或轮番吹奏。旋律多变化,声音高亢宏亮,演奏风格朴实无华,大胆泼辣,风趣热烈。 

  代表曲目有《放驴》、《打枣》、《小二番》、《万年欢》、《得胜令》、《八仙庆寿》等。50年代初,音乐家杨荫浏、曹安和记谱整理出版了《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有34首乐曲,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近些年来,乐手们经常演奏河北梆子选段,还大胆吸收电影电视剧优秀歌曲和民乐独奏曲,经过编排搬上吹歌舞合,使曲目更加广泛,更具现代生活气息。 

  吹歌会是传承吹歌技艺、组织吹歌活动的群众组织,过去采用师徒相传、口授心记的教习方法,严格训练,使习练者能完整继承吹歌的技法和风格。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子位吹欲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活动频繁,人才众多。新中国成立后,有30多人被吸收到国家级和省级艺术团休。不少人曾代表中国出访五大洲多个国家,受到热烈欢迎。其中苗子演奏家王铁锤,管子演奏家邸格子、王小寿,唢呐演奏家张增录是杰出的代表,他们在孩提时代就是吹歌会成员。 

  1958年“大跃进”时,吹歌会散了,至“文革”时期,没人召集习练吹歌。且973年张二民、张志军等40多个少年在王洪儒、张海垠等前辈带领下,开始学习吹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子位吹歌兴旺起来,至1995年,又有300多名少年加入吹歌队伍中来。这期同国家文化事业大发展,会国各地艺术院团和学校从子位选走青少年100多人。子位吹歌完成新老交替,一批俊才脱颖而。1979年,子位吹歌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庆祝建国叨周年文艺演出。1986年中国唱片社录制《子位吹歌》音带在国内外发行。1990年在河北省吹歌大赛中子位吹歌获合奏特等奖,张二民获独奏一等奖。1995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南昌民族器乐比赛上,张志军获群星三等奖。子位吹歌的风彩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所热爱。1996年文化部命名子位镇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子位吹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农民富裕了,婚丧喜庆之事,要请吹歌演奏一番。城乡经济活跃,开业典礼、落成剪彩、集贸大会等庆典活动也少不了吹歌助兴。现在子位吹歌经常活动区域包括石家庄、辛集、台县、深泽、无极、安国、曲阳、望都、安新等十多个市县,有的乐手被请到外省、外县讲学。演出活动一般都收取报酬,乐手们的钱袋子渐渐丰盈起来,演出收入数倍于农业收入,成为一代新式农民。 

  吹歌会也更名为艺术团,目前子位镇共有5个吹歌艺术团,经常演出的人在150名左右。装备了先进的灯光音响设备和一些电声乐器,置办了演出服装,阵容和其他歌舞团不相上下。

一缕晨曦(2014-10-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