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古今名人缩影

家乡区县: 黄冈市浠水县

安时

宋人黄庭坚,多称道安时医术,苏轼的《东坡杂记》、《仇池杂记》,袁文之的《瓮牖闲评》,均记有安时的医迹。苏轼评安时“精于伤寒,妙得长沙(指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遗旨,”张耒《柯山集》中记载:“淮南人谓庞安常能与伤寒说话。”后世医家论庞安时“医能启扁鹊之所秘,元化(即华佗)之可法,使天假其年,其所就不在古人下”。

安时58岁时发病,门人请他视自脉,他笑着说:“今予胃气已绝,死矣。”拒饮汤药,数日后,与客坐语而卒。后人为了纪念他,于浠水县城内建有药王庙(亦名洞天福地)、妙华庵(庙内设庞安时泥塑像),均毁。庞著有《难经辨》万言、《主对集》(一卷)、《本草补遗》、《伤寒病总论》(九卷),在药理、医理、医疗诸方面,为祖国中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伤寒总病论》)(九卷)于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特予印行,推为中医学经典著作。

杨思义

(生卒不详),本县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启用杨思义,命掌起居注,后调任司农卿。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设六部,司农为户部,杨思义任户部尚书。在任期间,他对土地丈量、户口清查、财粮收支等办理得井井有条。明初经历战乱,百姓流亡,土地荒芜,他奏请朝廷下诏,招抚流亡,开垦荒地,广种麻桑,免税四年,以利民生。当时朝野上下,无不称赞其理政才能。后调任陕西参政,不久病逝。归葬于本县黄草湖。

王聪

(1362-1409),巴河镇人,明代将军。王聪出身农民,臂力过人。他习武投军,隶属燕王棣部下,智勇兼备,能谋善战。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他随燕王巡视边境,以军功升任都指挥使,“靖难”之役,燕王夺取帝位,聪被封为武城侯。永乐七年(1409年),随征虏大将军邱福出征。福与本雅失里(鞑靼人)交战,本雅失里佯败,福追击,聪知其计,劝谏福止,福不听从,终中埋伏。聪战死,时年58岁。其尸毁于战场,未能收骨,后追封为漳国公,立碑敕葬。衣冠冢在县西司家畈。

 

姚明恭

(1583-1644),字昆斗,人称“姚阁老”,本县巴河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礼部右待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入阁,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任户部尚书参与机要。相位一年,回归故里。光绪《黄州府志》载:“黄之九属,数百年来,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明恭宅心仁厚,曾致信告诫其弟居恭(任剑州牧)“洁已爱民,虚心听狱,严胥役,禁家奴。”

明恭回居乡里时,蕲水漕米在蕲州“兑军”(作为年粮缴纳,由军队验收)。路远,又无押运者,军旅任意科旅。他为此向有关方面建议,改“兑军”为“兑会城”(漕米直接交专收粮的机构),百姓得免其苦。

陈沆

(1785-1826),亦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本县巴河人。10岁随父读书,以诗赋见长。15岁应试科举,县试,乡试、会试,皆名列第一名。学使鲍星读其试卷,击节叹赏。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保和殿对策,陈中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原卷手抄本藏于县博物馆)。授翰林院修撰。出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广东省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道光六年,病逝于北京,归葬于本县调军山南麓。

在文学史上,陈沆被列为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其组诗《河南道上·乐府四章》中的《卖儿女》、《狗食人》、《吃草根》、《逃饥荒》等诗,用极其辛酸的笔调,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当时河南道上的悲惨景象。陈的友人魏源,称其诗是“香山乐府之遗。”陈的赋文,铺叙多用白描,代表作有《简学斋赋存》。陈著作《简学斋诗存》、《课馆试律存》、《诗比兴笺》、《白石山房诗钞》、《简学斋赋续存》为后人整理出版。学术著作《近思录补注》14卷,补宋代朱熹、吕祖谦及清代江永之缺,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汤化龙

(1874-1918),字济武,本县南凉人。县禀膳生,肄业于黄州经古书院。清光绪壬寅(1902年)中举于乡,甲辰(1904年)试礼部,中进士,授刑部主事。旋应山西学政宝熙之聘,任山西大学国文教习。后二年自请赴日留学,攻读法政。在此与鄂籍同学自办留学生教育会及《教育杂志》。历时二年回国。时鄂督陈夔龙奏请地方自治,汤化龙返鄂筹草自治事宜,旋任咨议局筹备处参事。次年当选为副议长,不久任议长。后赴京参加全国咨议联合会议,被推举为会议主席。

1918年,汤怀着失意的心情出国考察,由日本及美国,历时半年,同年9月初,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候船回国,被中华革命党人--华侨理发师王昌刺死,时年45岁。

闻一多

(1899-1946),又名亦多,辈名家骅,字友三,本县巴河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战士和杰出的诗人、学者,中国民盟早期领导人之一。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现在浠水县设立有闻一多纪念馆。

徐复观

(1903-1982),亦名秉常、佛观,其师熊十力为之改“佛”为复。晚年居香港时,用名“天行”。浠水县团陂人。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中就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及历史、命运问题发表大量论著。如他与唐家毅、牟宗三、张君劢联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系统阐述他们的中西文化观,《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驳斥胡适等人的“全盘西化”论。又出版《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公孙龙子讲疏》等书,探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撰《西汉思想史》(上、中、下)对西汉思想史进行缜密研究。他对研究、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名扬海内外的“现代大儒”。

汤佩松

(1903-2001),本县南凉人。小时在父亲汤化龙身边就读。1917年入清华留学预备学校。1925年秋,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1928年夏,考入当时以植物生理研究而颇负盛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两年后毕业。1930年9月,受聘于哈佛大学普通生理学研究室。

1933年秋回国,在武汉大学任教。1938年9月,应聘西南联合大学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抗战胜利后,任清华大学农学院院长。1948年,被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选聘为首批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提出完整的植物呼吸代谢的控制理论。1955年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6月,又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

闻允志

(1904-1940),字永之,浠水县巴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家乡领导工农运动,曾任国民党蕲水县党部执行委员、青年部长。1928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系,与中共党员温健公等组织留日学生会及社会科学研究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由中共党组织派往河南偃师中学任教,从事地下工作。1935年春调北平,任《世界日报》社编辑,秘密进行抗日活动。同年到天津法商学院任辅导课主任,利用合法身份开展党的工作。

同年,天津爆发“一二·八”学生救亡运动,文化界以法商学院为中心组织文化劳动者协会天津分会(后改称文化职业者协会),闻任执委,帮助成立天津学生联合会。1937年春,受中共组织委派,到河北省地方实力派张荫梧部做统战工作。同年赴豫北林县、安阳、汤阴一带开展抗日活动,组织抗日力量,又争取团结河北民军副总指挥王长江和国民党驻军黄宇宙及其他地方武装。1938年10 月,民军第十一团团长朱程在山西陵川成立河北民军晋察豫边区办事处,闻任该部十一团部政治部主任,闻积极争取朱程,并在部队建立中共党组织。

1938年春调晋东南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任训练教育科科长。同年,朱程因张荫梧公开反共反人民,遂率部反张。八路军总部改编朱部为华北抗日民军,闻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并以抗大一分校带去的部分军政骨干,在部队重建党组织。1940年任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华北抗日民军政委,并任冀鲁豫军区党委委员,领导军民粉碎日寇多次扫荡,建立沙区抗日根据地。同年8月调八路军总部,由冀中南下。8月21日拂晓抢渡卫河时,遭日军汽艇袭击,不幸牺牲。

 

(1915-2006),原名苏有威,1915年8月出生,浠水县人。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参加“一二·九”、“、一二·一六”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由中共重庆办事处派往东北解放区工作。自1950年起,历任中央燃料工业部计划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1955年任中央电力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1958年任水利电力部计划司副司长、司长。1975年先后任水利电力部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院长。1979年先后任电力工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1985年离休后,担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领导成员,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员、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评价专题论证主持人,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

 

杨继绳

杨继绳:湖北浠水人,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理工学科,入新华社工作前后35年,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曾任新华社天津分社记者、经济参考报理论部主任、新闻采访中心主任、新闻调查部主任等职。高级记者、教授,1940年11月出生,籍贯湖北省浠水县,196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2001年在新华社工作35年服役期满,还保留一些诸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理事、中国合作经济学会理事等一些学术头衔。出版的学术著作有《技术商品与技术市场》、《技术贸易学》、《社会奥秘之门》、《邓小平时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技术商品与技术市场》和《技术贸易学》是国内同类题材的第一本著作。《邓小平时代》,印5万册,在社会上获得各方面好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是建国以来国内第一本以此为题的学术著作,以及《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这部历史纪实类著作。

岑拯

岑拯,1964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丁司垱镇,北京航空学院空气动力系毕业,“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在“奔月”工程中担任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

畅畅(2014-04-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