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的地方有一座山,过去叫酆都山,现在大家都叫它大爷山。此山有些来头,听上了年纪的乡人说,可以追溯到宋元丰年间(1078~1085)。那前儿在山顶建有48座庙宇,名崇道观;山上据说是翠柏参天,“天池”辉映;观内殿宇 比,楼阁错落;观外琉璃照壁屹立,苍松护绕,风景秀丽,一向为道家活动圣地。最让人乐道的是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名道士张三丰(又称邋遢张爷)曾居此讲经,炼丹济世。现在靠北坡还有“张爷洞”(俗称神仙洞),传为张三丰练功处,下通上溢水涌泉寺,从山上洞口投石子,发出“叮当”之声后落入涌泉。“张爷庙”旁有“搭柏树”巍然屹立,传为张三丰亲手所栽。万历三十三(1605年),于山门外建筑琉璃照壁,高5米,长9米,壁上嵌镶瓷釉人物、鸟兽和花卉,栩栩如生。每年春秋两季朝山香客和游人不绝,尤以农历二月、七月逢庙会时最盛。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建筑物全被拆毁,有名的“搭柏树”和其它树木也被砍伐一空,现在的酆都山顶只剩下荒冢衰草、残碑瓦 砾,早已面目全非了。
春天时,春风和煦,万物复苏,酆都山好像骤然变得满山野绿,山坡旁,野花绽放,阵阵春风中送来一股股花草的芬香。沿着山径逶迤而行,两旁草木青青,连荆棘居然吐出绿来,泛出小白花,不象冬天那样狰狞可危。酆都山没有名川的巍然、俊秀,但时下春意盎然,莺声燕语,绿树、野花、菜花、茅屋、小狗足以构造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的佳境。因为不是朝山的季节,敬神的香客不多,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惬意。阳光嗥然,须臾汗已湿了衣衫。好在山路不算陡峭,只需小步徜徉便能到山腰。山腰处春风抚面,凉爽宜人。微风中,凭高远眺,四处一片嫩绿的春色尽收眼底,给人带来清新、沁人心脾的舒适感。鸟瞰山下,核工业四○五厂一座座洁白的楼房、厂房,井然有序地点缀在绿树丛中,溢水河闪着银波仿佛少女的一束丝带把绿色划得泾渭分明,对面的蚕姑山(俗称小爷山)和子房山恰如少女绿衣下隆起的美乳,青春峭拔。此时,冬季的压抑、都市的喧嚣、世间的烦恼,统统一扫而光,真正让人体会到了美好的春天带来的无限的欢娱和满足。
稍息往上,气血畅达,春风变得急躁了许多,使把劲上了山顶。沿途中当年庙殿的碎石乱瓦满地皆是,淹没在嫩草丛中,低述着历史的伤痕;十步外有一断碑仆卧于道上,碑文几处已磨灭不清,但字迹依稀可辩:“酆都山崇道观重修殿宇落成记:天下名山大川载在祭典,则有贤圣生其间;海内蓬壶洲岛具载经志,则有神仙隐其内。诗不云乎……”“……古梁洲之地汉中之境去洋邑北贰拾余里有山曰:酆都,有洞曰:北阴,有池曰:三清……”可惜碑文不全,只知道山上有崇道观殿宇,此殿宇之华美,恐怕同那瑶池紫府一般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其乐融融。三清池早已污浊不堪;北阴曰:“神仙洞”也是黯然失色了。此立碑者:道士王崇云。行几步已见新建的小庙,仅是瓦房两间,与当年之势无法论同。右起又有三块立碑,分别为“公德碑(各方助缘信士姓名)”、“蒙古包庄子登酆都山记”、“重修三清殿”;蒙庄子碑文为草体书写,亦为一块断文碑,记道:“……崔嵬栋宇齐天出,森密松杉蔽日……”文中所述酆都山之美景,今日不能见到,只能任凭后人想象去了。落款曰:“隆庆戊辰夏日蒙庄子。”明朝隆庆(1567)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四百年前这山境与当今竟然相去甚远,着实让人喟叹;重修三清殿一文中记载:“三清殿三层楼上下,两廊雷神、八仙殿魁楼及创建菩萨堂……”另有“钟楼各殿序”末尾处有“嘉庆十年住持道人:郑仁福”字样。三清殿居然有三层楼之高,足见当年气宇轩昂之势。与此相对各碑皆为公德碑,有海内名山众道士、四方人士、云游僧众、儒生、官吏、会司姓名;远至四川省通江县,近有汉中都督,洋县、城固县令等。
进了小庙,正堂见一佛像,光彩照人,正襟危坐。上方高处挂一匾,下方是神龛香案和各样供品,香炉灰积起一尺多厚。有朝山香客虔诚跪拜,乞求庇佑,毫不吝啬的捐资。正墙偏左有感谢信一封书道:“大爷、二爷、三爷大仙、张大仙、玉皇大仙保佑我家盖房取亲,兴旺发达,特此致谢。”此信虽滑稽,却也道出了农民过上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后的感激之情。
耳房另有雷神八仙佛像,或举鞭欲击,或骑兽欲翔,或温文尔雅,或凶神恶煞,姿态万千,各不相同。小庙后新供有送子观音菩萨,欲得子者跪拜不疲。左右处又有文碑四块,一碑为“玉皇阁记”阐述当年阁内有玉帝金像至于左廊之事,此碑为道光二十五年岁次乙己立;一碑为“皇清碑”阴阳面皆为各方助缘信士姓名,小楷凹文,百年依旧清晰如初。另两块碑,有朝山游人,将硬币粘于碑上,以求平安,却使碑文损伤,着实可惜。
看完诸碑,我的脑海已浮现出当年云楼金阁,殿宇庙堂及亭台廊榭与三清池水光一并山色交相辉映的美景和当时名道士张三丰讲坛,万姓朝山的场面。这酆都山虽没有五岳众山的险峻,却在当时名满天下,也许正应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话吧。
自从四○五人来到这风水宝地,沉寂的酆都山渐渐从建设者的脚步中苏醒,她毫不吝惜地哺育着新的主人,而他们回报她的是让她成为了整个民族的脊梁和自豪……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四○五人恰恰就象这山一样品格,春蚕吐丝,默默工作,浇筑着自己心中的高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