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我想中老年人并不陌生,那是他们的爱好。我想着我小时候的,我们村头每当节假日的时候,都会扎起台子,唱大戏,这种活动最受老年人欢迎。那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一直受欢迎的茂腔的由来吧!
山东胶州曾有民谣唱到:“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这生动地描述了流传在胶州一带的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魅力。
茂腔原名肘子鼓、肘股子,始为城乡民间流传的口语化、唱腔简单的剧种。最初因在演唱中肘悬小鼓,一边击节拍一边演唱,故得名“肘子鼓”;还有一种说法叫“肘股子”,表示演员演唱时边歌边舞、扭动臀部的情态。这种演唱形式约出现于清朝初期,至清末形成自己的基调,后经民间艺人张凤山、刘顺仙等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完善。20世纪初期流传到青岛等附近的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对这种已经濒临消亡的民间戏曲进行了抢救,定名为“茂腔”,其唱腔音乐具有典型的北方音乐特点和鲜明的地方风格与乡土气息。
1950年,青岛市金光茂腔剧团正式成立。1954年,由宿艳琴、曾金凤、温秀琴主演的茂腔小戏《兜帽得亭》,赴上海参加了华东戏曲汇演,荣获最佳表演奖等多个奖项。
。1959年,李玉香等主演的茂腔戏《花灯记》赴京进中南海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后给予了好评
”1986年,青岛市茂腔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古装戏《弘文才女》和大型现代戏《金嫂子》,参加了首届青岛之夏艺术节和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月演出,荣获最佳演出奖和最佳创作奖等多个奖项。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茂腔和其他剧种一样面临着“人气”不旺的问题。为此,胶州茂腔剧团组织人员,对茂腔的唱腔进行了改进和丰富,并适当加快了音乐旋律、节奏,使茂腔重新“茂盛”起来。
近年来,茂腔优秀剧目《东京》、《西京》、《状元与乞丐》等被中央电视台、中国唱片社等拍成戏曲艺术片或录制成专辑、唱片、磁带发行,深受茂腔听众喜爱。
茂腔作为胶州一种文化而存在着,直到现在老年人手中都会拿着一部屏幕录音机,边看边听边唱。胶州茂腔团会时不时的走进群众,演唱,散播文化气息!!!!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李雪的新浪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5143637984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李雪的新浪微博主页http://weibo.com/5143637984/profile?rightmod=1&wvr=5&mod=personinfo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李雪的网络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snow_20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李雪的微信号18369606628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李雪wiki词条:http://www.wm23.com/wiki/uc/82813.htm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06125010.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