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向阳
“干任何事情,都要从国家从人民利益出发。”——冬梅日记
喝辽河水长大的冬梅,对家乡的水、家乡的土有深深的感情。念小学时,她刚学会作文写日记,便用能想出来的最美的语言,描绘着家乡春季婆娑的柳枝,夏季
盛开的野花,秋季丰收的稻田,冬季多姿的冰挂……
但冬梅最钟情的是辽河。
她的家乡在辽河下稍。乡亲们对辽河的感情是深沉而微妙的。缺水时,想它,盼它;缺水时,亲它,爱它;发水时怕它、恨它,但又要治它、驯它……
冬梅最难忘的,是1985年8月。盘锦出现百年不遇大洪水。她亲眼看到,市、县党政领导带着机关干部来抢险,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成员,冒着主命危险来护堤。国堤保住了,但暴雨使好多人家房倒屋塌,洪水使套堤内庄稼颗粒无收。这时,党和政府送来救灾款和物资,省内外人民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解放军帮助乡亲们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七十多岁的张振羽老人对冬梅说:“民国时盘锦也发过大水。那时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场大水,若不是共产党的好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好,别说吃的、
住的,连埋尸都找不到干地方。”冬梅连连点头。她觉得张爷爷的话在理,她自己也认定了一个理:“家运连着国运。”
五六个月一晃过去,要过年了。冬梅贪偏着头微微笑着,一字一顿念着门框上新贴的对联:“阳光普照千家暖——东风浩荡万户春——前程似锦。”爷爷问她笑什么?她答道:“爷爷,你看,哪还有受灾的样儿啊?好多人家翻盖了新房,有的还买了彩电、冰箱、洗衣机……”她挽起爷爷的胳膊,深情地说:“这都是党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带来的好处啊……”
这些现实生活的教育,使在辽河的滋润和养育下成长的淳朴的辽河女儿,逐渐成熟了。她从家乡的变化,祖国的发展中,悟出了一个深信不移的道理:共产党的
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根本保障。”在学习《岳阳楼记》之后,她感慨万端,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想到了屈原、岳飞、周恩来等一批爱国忧民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并把自己的感想写到了日记中:“我们为共产主义奋斗,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无论是以往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还是当前搞社会主义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自立于世界……一个人干任何事情都要从国家、从人民利益出发。”
这种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她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认认真睦地化作踏踏实实的行动。
去年8月,辽河洪水漫堤,急需草袋装土,情况十分危急。冬梅忙跑回家取。家里没草袋。她让哥哥帮忙,把装粮装化肥的袋子倒出来,抱起就往堤上跑。村干部按规定给钱,她说:“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你们命都肯舍,俺家几个袋子算什么!”冬梅总是这样,对国家对集体有利的事,从不退避。大雨把学校旁边路冲坏了,有人绕道走。放学后,冬梅和同学们一商量,拿起锹镐,把路修好。在农田水利建设工地上,她觉得用锹使不上劲,太慢,就用手搬冻块。小北风吹到手上像刀割般疼,她两手冻得发紫发木了,仍不停歇,直到把活干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