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副部级建制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大学,专业覆盖文、理、工、经、管、法、教育、农学、艺术等学科门类。重庆大学早在民国时期就是中国最杰出的国立大学之一,位居十大国立大学之列,当时学校全称为“国立重庆大学”。马寅初、李四光、何鲁、冯简、吴冠中、潘大逵、王铁崖、艾芜、张国立等大批著名学者曾或正在学校执教。学校享有“嘉陵与长江相汇而生重庆,人文与科学相济而衍重大”的美誉。学校设有31个学院,本科专业98个,全日制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近20000人,本科生近30000人,留学生1000余人。
重庆大学地处国家西南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直辖市,校园坐落在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区—沙坪坝区,是中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大学,是国家32所副部级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全国34所研究生入学考试自主划线高校之一,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中国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
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在20世纪40年代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21个系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位居民国十大国立大学之列。学校大师辈出,盛名中外,马寅初、李四光、吴冠中、何鲁、冯简、柯召、吴宓、潘序伦、郑衍芬、段调元、俞建章、朱森、毛鹤年、丁道衡、丁洪范、朱祖晦、柱国璋、张圣奘、傅丽夫、潘大逵、王铁崖、刘觉民、罗蜇潭、叶谦吉、张国立、叶元龙等学者曾或正在学校执教。建国初期,经过全国院系调整,重庆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恢复、重建、调整和发展经管、人文、法学、教育、农学、艺术、体育等学科专业,2000年重庆大学与一街之隔的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合并,2013年的重庆大学重新回归、文、理、工、经、管、法、艺、农、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重庆大学全日制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其中有硕士、博士研究生近20000人,本科生近30000人,留学生1000余人。[3]
重庆大学重大校园占地面积近5500亩(约366万余平方米),有A、B、C、虎溪四个校区,其中A、B校区之间有隧道相连。学校拥有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累计藏书390余万册,中外期刊6000余种,数字图书馆拥有各类权威文献数据库100余个,中国教育科研网络重庆中心节点站设在学校。此外,还建有远程教育中心、具有一定规模的多媒体教室与多媒体交互式语音教室,以及多家外国知名企业在校设立的实验室或培训中心。拥有国家重点出版社,主办全国公开发行专业刊物8种。
截至2012年4月,重庆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科研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0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100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近90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市级精品课程近50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