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到过柘城的同志,都大惑不解:为什么方圆百里地平如镜,单单城里两边略低而中间略高? 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柘城只是个村庄,凶恶的庄主和他的五亲六故霸占着四周所有的土地。百姓们只好卖身为奴,没天没夜地为他们种地。 有一年,碰上百年不遇的大旱,地上裂的口子都能工巧匠伸进去拳头,庄稼颗粒不收。可庄主们还是逼迫百姓交租纳赋,不知道逼死了多少人。 这一天,不知道从哪儿来了一个白胡子的老头。他肩上担了个挑儿,前边筐一栆,后边一筐桃,绕着百姓们的破草房叫卖。
“ 俺连糠草都吃不上了,哪有钱买这些东西。”大家无可奈何地告诉白胡子老头。
老头却意味深长地说:“乡亲们,栆桃好哇!”就这样,老头叫卖了半晌午,人们渐渐悟出了老头话中的话,是让“早逃”。于是纷纷扶老携幼,流落他乡。渐渐地,庄上除了庄主一帮人,只剩下一老一小祖孙两个。老太太年事已高,身患重病,卧床难起;七岁的小孙子守在床前,寻些草药为奶奶治病。眼看着乡亲们临走留下的一点糠菜已经吃光,只等饿死了。
就在卖桃的白胡老头走过的第六天,大清早,庄口突然出现了一位卖油老翁。他身后贴了一张告示,上面写着:奉玉帝旨意,特来赐油,不收分文。
怎么回事呢?原来,七天前玉皇大帝微服出访,下察民情。见柘城附近田地荒芜,饿莩遍地,不禁怒发冲冠,当即遣下一名天将,扮成白胡老头卖过“栆桃”,打算次日便呼风唤雨,淹死庄主等一些恶人。可以一转念:或许还有善良百姓在此,不得伤害他们,于是,叫过来二郎神吩咐一番,径自回了天庭。这回的卖油老翁,便是二郎神变的,油也是附近一个小水洼里的水变的。
不多时,只见庄主率领着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庄口,大盆小罐,抢着灌油,足足忙了半天,最后还恨不得一个再喝一肚子油回去。
转眼间日薄西山,暮色苍苍。老翁正欲收拾行装归返,却见正南面一位小童跚跚而来。小童一只手托着断脖子的小油瓶,另一只手紧紧攥着。他走到老翁跟前,慢慢伸开了紧握的手,递上两枚温热的铜钱,说:“卖给我一点油吧老人家,我想夜里点个小灯,为奶奶多煎一回药。”老翁听罢双眉紧锁,面色严肃,缓慢而沉重地问道:“孩儿,你家居何处?”“前面那间草屋就是俺家。”“庄上除了上午那些灌油的,可还有人?”“只剩下我和奶奶了。”
“好!”老翁接过铜钱,打了油说:“快回去吧。”小童掂着油瓶,低头走了几步,再回身看时,老翁已不知道哪去了。 “油买来了,奶奶。”小童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就开始打招呼。抬头一看,却见奶奶容光焕发,已经走下床来。小童又惊又喜,一头扑进奶奶的怀里。
就在这时候,忽听一声巨响,。震得茅屋上灰土象雨一样落了下来。脚下边的房基地也上下颤抖。祖孙二人赶快步出屋门,只听见庄主的大院子里一片哭声,喊声,吵嚷声,呼救声……再过一会,庄子两边的地面渐渐下沉,大水滔滔,庄主们和他们的宅院渐渐陷入地下边。
老太婆仰面慨叹:“上天有眼,上天有眼哪!”尔后,用颤抖的手拉着小孙子,朝着北斗星那边走去。 因为“陷下去”,豫东都叫做“蛰”。后人找不到恰当的同音字不表示下陷的意思,于是就用“柘”字代替,把古代下陷过的这块地方叫做“柘城”。
柘城,商丘市的一个县,也是我的家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