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企业文化

家乡区县: 海东市平安县

西宁见闻录——1(夏都茶园)
从05年开始,为糊口每年我都要在上海—连云港—西宁三地来回奔波,一般在西宁要呆上大半年。
记得几年我在连云港时,接到一位生活在西宁的朋友发给我一条短信。当时看完这条短信让我笑得岔气了。我至今还记得短信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说外地的朋友来西宁的感受是这样的:
“六月天草黄得不行;
口不渴嘴唇干得不行;
没激动心跳得不行;
说吃饭酒喝得不行;
好不容易见个美女脸蛋还红得不行。”
今天忽然想把近年在西宁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与朋友们分享。
西宁是名副其实的“夏都”,这是勿庸置疑的。凡在夏季来过西宁的人对此深信不疑。记得07年七月的某一天下午,西宁天空忽然狂风肆虐,下起雷阵雨。此时几个身穿裤头背心的外地游客,为躲暴雨跑进商店。个个冻得瑟瑟发抖,嘴里不停地嘟囔说,“这那是夏天?赶上三九天了”。周围几个女服务员看到他们狼狈不堪的样子,则掩嘴哧哧发笑。是的,当外省市的人们在酷暑里汗流浃背、寝食难安的时候,西宁则迎来了一年中最惬意的季节。这时的西宁城区给人的感觉好象一切都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市民的脸上呈现着十分“幸福”的笑容。这是我来西宁后最大的感受:西宁人的“幸福感”没说的,那个“好”呀!
“夏都”的称谓我是在外省工作其间,听来自西宁的朋友说的。后来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报道加播的广告里,曾反复播放过这样一段“中国夏都——西宁”的广告,印象极其深刻。我曾对没来过西宁的朋友说过,西宁的夏天没有蚊子、晚上睡觉还是要盖棉被等。
“你就编故事吧”。
外地朋友把个脑袋晃得象台“摇摆器”,他们无法想象。
不过近年我在西宁夏天的夜里,也偶尔会遇到有一两只萦绕在耳边,嗡嗡叫的“蚊子”,奇怪了,过去三十多年从没听说过,更没有见过。有从“格尔木”回来的人说,那里的蚊子很吓人,我从没去过那里,就不得而知了。
西宁是“夏都”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多热的天,也无论天上的“骄阳”怎样“似火”,只要一到有阴凉的地方,你就会感到舒适、凉爽。这与盛夏的外地有天壤之别。西宁的男人,即使外面再酷热,也很少见到有穿“大裤衩”或袒胸露背出门的;西宁的不少女人则不同,天还没有怎么热,就急不可耐地换上了很薄很露的那种酷暑热天的“盛装”。可惜的是西宁夏季凉爽但短促。商店里就曾有一个漂亮的女人对我忿忿地说过:
“这天真讨厌,我这裙子还没怎么穿天就冷了”。
西宁街头美女的确很多,而且不少人很有修养和气质。要知道人的修养和气质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模仿来的。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是某种环境长期熏陶的结果,是有深厚文化底蕴作基础的。西宁美女多,我想这与西宁是个杂居的城市有很大关系,地域越远的双方结亲产生的后代越漂亮,这是公认的事实。
我不了解西北其他省份的情况怎样,我只知道西宁每年夏季的“茶园”可是异常火暴。那里已成为西宁市民夏天必不可少的去处.每逢夏季周末,你就可以看到西宁四周郊外的"茶园"生意兴隆,高朋满座。
前年夏天,曾经和我一起教书的十几个教师朋友集体邀请我去西宁的某家茶园娱乐,那是我离开西宁十五年后第一次进西宁的“茶园”。其规模和气派让我真的是有些“瞠目结舌”了。那是一个星期天,走进偌大的室内茶园,一阵弥漫清香的气息扑面而来。首先迎入眼帘的是在一片翠绿的草丛里,耸立起高底不平、错落有致的假山,山上山下小溪潺潺,小溪翻山越岭流入我脚下用大理石堆砌的水池里,水池砌得别具匠心,池底是五颜六色的碎石,碎石中还闪动着彩灯。穿过甬道眼前一片开朗,抬头望去几十座造型各异的木屋,或横或竖地淹没在绿树丛林间。屋里人们或品着“三炮台”碗茶谈天说地;或高一声低一声地划拳,喝着六十度的“天佑德”白酒;常听到西宁的朋友无不自豪地说:“西宁白酒的消费量在全世界排第二,第一是莫斯科”。其真实性我就不得而知了。此时,有人已是“喝高”了,在屋外的草坪里跳起了藏族“锅庄”舞,这种肢体动作幅度颇为夸张的舞蹈,过去我从未听说过。文革期间常见一些“宣传队”在舞台上跳“藏族”舞蹈,那种舞蹈不知是否就是现在人们普遍跳的“锅庄”舞。要是那样的话,我也曾在当“知青”时跳过的。不过也是在舞台上跳给“社员”们看的。
茶园里还有不甘试弱者,坐在地上一手捂住耳朵,扯着嗓子唱起了“花儿”。(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很多人一唱“花儿”就要用一只手捂耳朵?莫非只有这样才能算“正宗”)。
再往里走,几乎所有木屋里传来“哗啦、哗啦”的响声,伸头朝屋里探个究竟,原来是一桌又一着的“麻手”们在“二、五、八作将”地搓麻。西宁也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涌现出不少专业级别的“麻手”。还有一些闷不作声的人群,聚精会神地看着手里的扑克牌,他们在相互为对手制做陷阱——“挖坑”。作为游戏挖挖坑无妨,生活工作中可别尽想着给别人“挖坑”了。四周一拨一拨的孩子们象是出圈的小羊,可着劲地四处叫喊、奔跑。
引人瞩目的是那些十七八岁的男女服务生。他们身穿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满脸汗水,在人们此起彼伏不停地呼唤声中,紧张忙碌,一路小跑,川梭于木屋之间。
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朋友告诉我说:近十来年“茶园”已成为西宁的一种“文化”现象。能把一种本来仅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事情,上升到一种“文化”现象,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也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品味里面的深层意义。
“茶园”里的事情太多了,看表已是夜里12点多。这“西宁见闻录”就此罢手,下次再写吧。
西宁见闻录——( 2 父辈的足迹 )
凡在西宁生活过的朋友一定知道——“人民电影院”吧。 我要告诉你这座曾带给我们无数欢乐的电影院、这座位于市区中心地带西门口的标致性建筑,已在今年初被彻底拆除。我每天都要从它旁边走过,如今望着眼前一片残垣断壁,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楼房的建设者——我们的父辈。
西宁市近年不断进行着城市改造,当年一直被我们引以自豪的一个个建筑渐渐都变成了“昨日黄花”。我所熟悉的“西宁电影院”、“交通电影院”、“大十字天桥”、“建工俱乐部”等等,都早已不见了踪迹。
由此我想到了,西宁——她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移民城市。 她的特殊之处就在于生活在这里的市民很多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种奇特的现象在全国是很少见的。据我所知,除“深圳”外,全国城市中,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在西宁,生活在你周围的人群来自全国所有省份。我的朋友中有西宁本地的、有东北的、河北河南的、有山西陕西的、有山东江苏的、还有湖南湖北的等等,没有仔细统计过。我所说的不是那种偶尔来西宁做生意的外地人,我指的是那些有西宁户口、长年生活在本地的市民。
产生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就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要谈到我们的父辈了。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为支援大西北建设,中央从全国各地迁移了大量的建设者,他们是有组织有纪律、整体迁移到这里的。他们拖家带口来到西宁这个陌生的城市,为青海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技术、带来了人材,其中绝对多数人在此生儿育女,再也没有离开这里。这是青海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无私的建设者,他们是西宁这座高原古城建设的先驱。
我们永远不应忘记他们——我们的父辈!
我从小就生活在这座城市,过去对西宁的这种特殊现象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自从我离开西宁后,尤其家父去世后,我才对此渐渐有了认识。 我的父亲和无数人一样,也是为建设青海在1956年随单位从大连迁移来西宁的。我的决大多数同学、朋友的父母,也是这样从全国各地来到西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是移民的第二代了。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宁的朝阳地区、南川、西川、东川,座落着数百家国有企业,每个工厂其规模都是从几百人到几千人,在我印象中象朝阳地区的“大修厂、矿山机械厂、铝制品厂”,南川的“第二机床厂、铸造厂、电动工具厂、齿轮厂,汽车制造厂、海山轴承厂,青沪机床厂”,西川的“西宁钢厂、第一机床厂、马坊面粉厂”,小桥地区的“农牧机械厂、第二毛纺厂、电力安装公司、电厂”,东川地区的“第一、第三毛纺厂、电化厂、造纸厂、化肥厂、骨胶厂、屠宰厂”等等,另外在西宁外州县还有很多规模较大的军工企业,这类企业都是以代号来命名的,如:“704厂、705厂、706厂、221厂,52厂、3419厂”等,这些企业都曾为国家、为青海、为西宁的建设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当年仅青海的建筑工程公司就有六、七个之多,西宁市级的建筑工程公司也有好几个,可见当时青海的基础建设项目有多少。
我们的父辈来青海时大多数人还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的年华留在了青海,留在了青藏高原,他们的下一代同样也留在了高原,现在已成为青海建设发展的骨干力量。 最近以来我常在网络的“西宁话吧”里看到一些人写怀念他们父母的贴子,大部分是表达他们对父辈建设青海的崇高敬意,读后令人为之动容,感慨万分!
西宁与其他城市还有一个很不同的地方就是人们日常交流用语都是普通话,这也是西宁作为一座移民城市特有的现象。即使现在西宁人常戏称饿“青普话”,也是以标准的普通话为基础的。“青普话”比起很多城市人们说的那些南腔北调的所谓“普通话”也要好听好懂得多,起码要比他们说得听起来自然舒服,我曾听一些外省人说普通话,真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说得人费的那个劲呀,难受的要命。我常制止说“打住、打住,就说土话好”。 不过要申明一下,这里绝对没有一点歧视的意思,只是想说明西宁是一个各省人混居的城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普通话就成了很自然的交流用语,很普遍、很标准,没有一点其他意思。 我从未想到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会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多年前我在外省考教师资格证时,考“普通话”科目时,拿起文章仅读了几句,“通过”,三位监考者就制止了我,而有不少考生就“栽”在了这一项目上。话题扯远了。
虽然“人民电影院”消失了,在它的废墟上正在准备建起更加雄伟的现代化建筑,然而我想我们不应忘却我们的父辈,不应忘记他们为西宁的建设发展所做的一切。
向曾经为青海和西宁的建设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我们的父辈,致以崇高的敬意!

暖星(2014-10-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