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双卿,清代康熙、乾隆或雍正年间人,江苏人氏,初名卿卿,一名庄青,字秋碧,为家中第二个女儿,故名双卿。双卿自幼天资聪颖,灵慧超人,七岁时就开始独自一人跑到离家不远的书馆听先生讲课,十余岁就做得一身精巧的女红。长到二八岁时,容貌秀美绝伦,令人“惊为神女”。据说她舅舅是当地的塾师,一说她舅舅是帮塾师打柴担水的杂役,但无论如何,这都给好学的双卿提供了一个求学的便利,每当塾师授课时,双卿就倚于窗下,悉心聆听,铭记在心。三年过去了,双卿学会了读书写字,吟诗作文,父母亲认为姑娘家大了,不能再到处乱跑了,便不再让双卿去学馆听课。此时的双卿,已经善诗能文了,可是,双卿虽有卓越的才华,却一直没有引起家人的注意。
闺中闲暇,双卿即吟诗填词,练字作画。买不起书,她便用自做的精巧的女红,向商贩们换些诗词书籍来读。在诗书的熏陶下,双卿如一枝红杏在农家小院含苞怒放。然而令人叹惋不止的是,双卿18岁时,父亲贺弥高去世,由叔父作主,以三石谷子的聘礼,被嫁到金坛绡山村周家,从此,双卿便踏上了一条万劫不复的血泪之路。
双卿的丈夫叫周大旺,比双卿大十几岁,是个没有一点文化的佃户樵民,粗俗不堪,生性粗暴,而且嗜赌成性;婆婆刁氏更是刁泼蛮恶,不讲情理。婚后,丈夫和婆婆把双卿当成牛马役使,家中清扫、煮饭、喂鸡、养猪、舂谷之类繁重的劳作都落到双卿的头上。婆婆还经常故意找双卿的磋子,稍不顺眼非打即骂。双卿原本身体孱弱,在娘家就很少做这些重活,婚后却要样样从头学起,家里田里两头都要忙,哪里吃得消呢?但慑于婆婆和丈夫的淫威,她只有忍气吞声,独自把苦涩的泪水咽进肚里。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双卿到周家后不久便患上了严重的疟疾。劳动的艰苦,疾病的煎熬,婚姻的不幸,精神的折磨,心灵的凄楚,种种愁情苦况,一齐折磨着双卿,在这个冷似冰窖令人窒息的家庭中,双卿又无处倾诉,唯凭诗词倾诉衷肠。双卿的诗作,抒发的基本上是对个人生活不幸的感叹,浸透着浓郁的压抑情绪和伤感的情调,同时,她个人的悲剧,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阴影,使人们看到了封建时代下层社会妇女的苦难,听见了她们痛苦的悲吟,深就她们的才华被埋没而悲哀和不平。
丈夫和婆婆的欺凌,日日消损着双卿的花颜玉容,却磨不尽她的锦秀才情。从娘家带来的纸用尽了,双卿便在芦叶、竹叶、桂叶和破布残片上写;笔磨秃了,她就用炭棒和白粉代替。婆婆多次淫威大发,将双卿的笔折断,诗稿烧毁,可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双卿写诗的激情。双卿不在乎留下什么传世之作,甚至有意不想让诗作留存于世,她写诗作词的唯一目的,只是想用它来宣泄悲郁、点染生活,为自己枯萎的生命添一抹亮丽的色彩。不幸的遭际,使双卿常常想起婚前的美好时光,虽然清苦,可拥有人世间最宝贵的亲情,内心是温暖而平静的,美好的时光如流水般逝去,再也无法倒流,双卿唯有靠这点点回忆来慰藉着饱经创伤的心灵。
既然无法反抗,也就只有加倍地恭顺了,或许这样可以一点减少痛苦。据清代史震林(1692-1778)《西青散记》记载,双卿到婆家后不长时间,便久病不愈,在临终前的日子里,“事舅姑愈谨,邻里称其孝。夫性益暴,善承其喜怒,弗敢稍忤。”(卷四第46页)就这样,大约于乾隆末年或雍正初年,一代才貌双全的农家女词人,最终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花颜凋落,含恨离开人世,留下一段千古遗憾,让后人叹惋不已!
2 作品 编辑本段
1、《浣溪沙》
暖雨无晴漏几丝,牧童斜插嫩花枝。小田新麦上场时。 汲水种瓜偏怒早,忍烟炊黍又嗔迟。日长酸透软腰肢。
据传,这首词是用粉写在一张芍药叶片上的。词的上片意象很美,你看,初夏的阵雨飘飞在山谷田野,已上场的新麦散发着阵破清香,头上插花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可是,在这样一个丰收的季节里,词人却没有丝毫的喜悦。她干完了农活,又要回家做饭,忙得腰酸背疼, 仍不免受到挑剔与责骂。怒早、嗔迟,真是左右为难。夫悍姑恶,一切都看不顺眼。双卿是那么的无助,身体、精神上备受煎熬,心中的苦闷、忧愤、伤痛无以排遣,无处表达,唯有借助手中的笔,将满腔的幽怨倾诉于纸上,形成一首首滴血含泪的诗篇。诗词是她唯一的听众,唯一的寄托,也生命中唯一的闪光点,夜晚独自一人,内心的思绪如泉涌流于笔端,内心的痛苦也如泉水延绵流长,“此恨绵绵无绝期”,于是忍痛含悲,写下了这阕《浣溪沙》。
2、《湿罗衣》
世间难吐只幽情,泪珠咽尽还生。手捻残花,无言倚屏。 镜里相看自惊,瘦亭亭。春容不是,秋容不是,可是(怜)双卿!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而最痛苦的还是有情不能诉,有苦无处说。痛苦的泪珠,独自吞进肚里,可是,刚刚咽下,泪水又盈满眼眶了。欲哭无泪,欲悲无声,人如残花,只有无言倚屏啊。顾影自怜,花容憔悴,自己也认不出自己了。词中,双卿用寻常的语言表现所见、所闻、所想,亲身经历,真实感受,透出一种别样的风采。
3、《惜黄花慢(孤雁)》
碧尽遥天,但暮霞散绮,碎剪红鲜。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素霜已冷芦花渚,更休倩鸥鹭相怜。暗自眠,凤凰纵好,宁是姻缘! 凄凉劝你无言,趁一沙半水,且度流年,稻梁初尽,网罗正苦,梦魂易惊,几处寒烟。断肠可似婵娟意,寸心里多少缠绵!夜未阑,倦飞误宿平田。
一日黄昏,将近晚炊时,病中的双卿携着畚箕从打谷场上归来,听见一只孤雁在远方的芦苇丛中无助的哀鸣,她西立而望,呆立半天,联想起自己凄凉的身世,不由潸然泪下。正好给她婆婆看见了,在背后大声呵斥,双卿素来胆小易惊,且久病体虚,被吓得畚箕落地,后来她越发心神不宁,从此又染上了易受惊吓的毛病,情动于中,数日后和泪写成这首词。
词托咏孤雁,寄意遥深,情悲声苦,凄婉欲绝,实乃自抒身世之感。词中孤雁漂泊无依,分明是女词人自己一生孤苦凄凉的形象概括。作者以怜悯之心关怀着孤雁,似乎可以体会到它的孤独、它的无助,“暮霞散绮”,一只大雁孤独地飞翔于广袤的天际之中,“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作者以一颗细腻敏感而善良多情的心设想着孤雁的感受,对孤雁关怀备至,一往情深。作者怕听愁声,又同情孤雁飞得太远。而这孤雁离开最喜欢芦芦花渚,原来是素霜已冷,又不愿成双成对的鸥鹭相怜,虽然凤凰这同伴还不错,却也不可能结成姻缘,此地多留无益。 尤其下片殷勤寄语,无一不是发自肺腑,仿佛与一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知己共诉衷肠。篇中句句写孤雁,句句不离人。落墨虽在雁,意旨却在人,人雁相通,浑然一体。结语“夜未阑,倦飞误宿平田”,正是女词人明珠暗投,误落田家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哀哉孤雁,悲哉双卿!下片是先由作者观望孤雁,现在田里也没有野食,猎人又伺机而动,还不如随边便找个“一沙半水”先栖息下来。不过,这孤雁自有它的伤心之处,终究夜半误宿了荒野的平田,饥寒已是无法避免的了。
陈廷焯所言:“此词悲怨而忠厚,读竟令人泣数行下。”
4、《孤鸾(病中)》
午寒偏准,早疟意初来,碧衫添衬。宿髻慵梳,乱裹帕罗齐鬓。忙中素裙未浣,折痕边,断丝双损。玉腕近看如茧(兰),可香腮还嫩。 算一生凄楚也拚忍。便化粉成灰,嫁时先忖。锦思花情,敢被爨烟薰尽。东菑(风)却嫌饷缓。冷潮回,热潮谁问?归去将棉晒取,又晚炊相近。
双卿体质素弱,在娘家很少干重体力活,到周家后受尽折磨,患上了严重的疟疾,婆婆丈夫不但不治,而且丝毫不体贴她,重活脏活全要她承担。因为疟疾忽冷忽热经常发作,双面卿被折磨得面黄肌瘦,憔悴不堪。有一次她提着竹篮去给田地干活的丈夫送饭,路上突然疟疾发作,倒在地上不停的寒战,好不容易挨了过去,她又跌跌撞撞向自家的田头走去。周大旺干活干得有些饿了,左等右等不见妻子送饭来,窝下了一肚子火。终于看见了妻子的身影,又是一副要死不活的子,顿时来了火气,顺手摸起身边的锄头便向双卿砸来。贺双卿大吃一惊,连忙丢下饭篮就往回跑去,脚下轻轻飘飘,头却昏昏沉沉。一路摔倒了好多次,才勉强摸进了家门。“算一生凄楚也拚忍。便化粉成灰,嫁时先忖。”,这是词人在心底悲愤的控诉,可是,既然命中如此,双卿又有什么办法呢?“冷潮回,热潮谁问?”这是词人无助的叹息。在《孤鸾(病中)》中,她以巧妙地比喻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既通俗自然又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悲惨命运,引起人们对弱女子的无限同情和对悍夫恶姑的异常憎恨。
5、《薄幸(咏虐)》
依依孤影,浑似梦、凭谁唤醒!受多少、蝶嗔蜂怒,有药难医花症。最忙时,那得功夫,凄凉自整红炉等。总诉尽浓愁,滴干清泪,冤煞媚眉不省。
去过酉来先午,偏放却、更深宵(永)咏。正千回万转,欲眠仍起,断鸿叫破残阳冷。晚山如镜,小(柴)扉烟锁,佳人翠秀恹恹病(喑喑残喘看看尽)。春归望早,只恐东风未肯。
一天,贺双卿清扫了屋里屋外,洗完一大盆衣服,又喂完鸡猪,刚想坐下来稍事歇息,婆婆又在院子里催她舂谷了,双卿从不敢违抗婆婆的指令,赶紧走到院子里开始舂谷。舂谷的石杵又大又重,她舂了一会儿,已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只好抱着杵休息片刻。正在这时,周大旺从地里回来。一进门见妻子无力地站在石臼边,抱着石杵一动也不动,便以为是她偷懒怠工,问也不问,就一把把她推倒在石臼旁。石杵正压在了她的腰上,双卿痛得好半天都爬不起来,痛苦屈辱的眼泪还不敢当着丈夫的面流出来。好不容易挣扎着舂完谷,又到了做午饭的时间,双卿来不及喘口气,又去厨房煮粥。粥锅坐在灶上,她则坐在灶坑前添柴烧火。浓烟一熏,加上过度的疲劳,头晕的老毛病又犯了,她只好闭上眼靠在灶台上。就在这工夫,锅里煮着的粥开了,溢出锅沿,弄得灶台上一片狼藉,还有几点热粥溅到贺双卿的脖子上,把她烫醒,睁眼一看,不由得低低地惊叫了一声。婆婆闻声探进头来一看,不禁火冒三丈,又是一顿吼骂。贺双卿早已听惯了她的呵叱,只是埋头清理灶台。刁氏一见媳妇那种对她要理不理的样子,更加气不打一处来。冲上前一把抓住双卿的耳环,用力一扯,把她的耳垂撕裂开来,鲜血流满了肩头。双卿仍然不敢反抗,却默默地咬牙忍住疼痛,擦干鲜血后,照常乖乖地把饭食送给婆婆和丈夫,婆婆和丈夫看都不看她一眼,坐下就大吃大嚼起来。双卿的泪水这才敢默默地流了下来。于是写下这首哀伤欲绝的《薄幸(咏虐)》。作者把自己比作花,把压制她的人比作蝶和蜂。“有药难医花症”,是因为“受多少、蝶嗔蜂怒”。终日无端的“嗔”和“怒”,即使有药可以医治好她的身体上的疾病,也难以医治她心灵上的伤痛。这首词写得很巧妙,借写自己的病,来写封建势力对自己的压迫,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封建势力的憎恨与控诉。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ser/uartiadd.aspx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wangjiepdx/home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wxwangjie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