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息县包信赖氏文化

家乡区县: 信阳市息县

賴氏分祠堂在息县包信 建立   不就的将来就能为息县乃至i信阳拉动经济发展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赖氏  赖姓源出有三

出自姬姓

 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王有弟叔颖被封于赖国,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名为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

出自姜姓
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资料所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鄢地,其后裔以国名为氏,称赖氏。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源自少数民族有赖姓
赖氏宗谱  1、阿昌族赖姓源于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姓赖。

2、另外满、台湾土著、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赖姓。

得姓始祖:叔颖。周朝为黄帝姬姓后裔姬发所建,为加强其统治,武王大封同姓诸侯。据史料所载,周武王封其弟叔颖于赖(今河南省境),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赖被楚灵王所灭,其后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赖姓。故叔颖则被尊为赖姓始祖。

历史上由于赖国被楚所灭,赖姓人在逃亡中曾改姓罗、姓傅,所以国内有些地方罗、赖、傅三姓联宗。到了汉代,由于战乱,赖姓大批南迁,从河南迁徙到浙江松阳。东晋隆安2年(398)赖庄之子赖遇任江东太守时,奏请朝廷准许他以松阳为府第,皇帝恩准并御笔题写“松阳世家”匾赐赖遇,赖氏便成为当地的望族。其后裔迁江西宁都、福建汀州、清流、上杭、永定、宁化、永春、漳州及广东之程乡(今梅州)、镇平、平远等地。

赖氏祖根在河南省息县包信镇 古赖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赖氏祖根源于包信镇,为众多史料文献和大量出土文物所证实,也是众多史学家,方志学家、考古学家经过对包信镇的现场考察和学术论证取得的共识。《后汉书﹒郡国志》记有:汝南郡,“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宋朝人郑樵所撰《通志﹒氏族略》亦载:“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昭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元代史学家马瑞临著《文献通考》载:“赖姓,子爵、国在·······今蔡州褒信县”。明朝人陈士元著《万姓总谱》上亦记述:“古代赖国,被楚所灭,后以故国名为姓。古赖国家族在颍川郡。”清代顾栋高编《春秋大事表》卷四载:“昭四年灭赖。今河南光州县东北为赖国地”。卷六载:“息县西南七里有息城,赖在息县东北。”清顺治《息县志》载有:“赖······子爵,武王十有三年乙卯建国,至景王七年癸亥秋七月楚子以诸侯伐吴,遂灭赖,······传国历五百八十五年“。原存于息县褒信镇东岳庙的清道光二十七年《重修东岳庙碑》亦载有,”褒信镇,古春秋赖国也。汉为褒信县,······至元,废入息县为包信镇“。清咸丰年间桂文灿编绘的《春秋列国图》和现代史学家顾劼刚、谭其骥等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同样标志古赖国于息县东北。有人认为,赖国的位置在湖北随州。此说根据是西晋人杜预在《左传、桓公十三年》载:“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注中说“赖国在义阳随县”,即今湖北随州东北殷店一带。其实,这是古代“赖”与“厉”读音相通,而错把“赖”作“厉”。宋代罗泌《路史》载:“春秋灭赖,古本作厉,故世以为即厉,非也。”清代学者张澍著《姓氏寻源》中云:“赖古作厉,世也为即厉,非也。晋志云:厉、赖二国。”可见,认为“赖国的位置在湖北随州”的根据是不能成立的。以上历朝历代的史书、志书和金石文字足以证明古赖国在今息县包信镇。 河南省侨办、省侨联和息县赖氏研究会联合发起,于1995年12月之6日至27日在河南息县召开了“赖氏起源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三十多位有关学者经过对古赖国古城址的现场考察,并列举大量古代文献资料的学术论证,一致认为古赖国在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赖氏祖根在包信镇。对此,新华社《中国对外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版、《泰国商报》、新加坡《新中原》、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等都分别作了报导。 古赖国都城遗址在离包信镇闾河大桥二公里的傅庄村内,古城遗址高出地面3米左右,今似正方形,长112米,宽113米,有东、西、南三城门,城墙外有40米宽的护城河环绕,遗址可搜集到西周至春秋的鼎、鬲、罐等陶器碎片,纹饰有绳纹、窝纹等,城墙外围有红烧土层环绕,附近群众还在遗址上收集到钱币、石斧等,在古城东北800米处的闾河岸边,有哈喇山遗址,是叔颖王为王后拜月而挖的拜月池,拜月时用哈喇撒入池内,拜月日久,有哈喇堆积成小山,哈喇山由此而得名。古遗址西方约800米处,有赖国“九烈女墓”。包信镇西傅庄前约200米处,有赖国君王叔颖公陵墓,墓高2.5米,南北长66米,东西宽30米,息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定为保护文物。在叔颖公陵墓南的300米处有八座古冢,有六代赖王及开国贤相均葬在这里,当地群众传说为“八王陵”。此外,还有“龙王庙”、“迎水庵”和“娘娘庙”等古迹,相传为叔颖王所建。至今仍在群众中传颂着叔颖王生性善良、勤政爱民、勤俭治国的高尚品德和关于“拜月池”、“金马驹”„“八角井”、“金筷子”、“古庙会”等与赖国和赖王有关的传说。 综上所述,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对赖国古城遗址的考察以及当代学者的学术论证。史证、物证、理证三证俱全:古赖国在褒信,赖氏祖根在今河南息县包信镇。

 

 

秋水伊人(2014-04-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