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伟人遗照已不不能找到,但,伟人留下的历史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头,今日小刁为大家回忆一位伟人,他便是王鸿一。
王鸿一(1874-1930),名朝俊,字鸿一,郓城县朱庄村人,后迁居刘楼村(今属鄄城县阎什镇),民主革命时期著名的革新派、教育家、思想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是曹州乃至山东辛亥革命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人,是菏泽地区新式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鲁西南的新式教育播下了火种,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培养了大批人才。
王鸿一早年丧父(其父名王瑞珍),家计艰难,只好随母投靠外祖父杨邦礼生活,并在外祖父家(郓城县黄安镇贾屯村)读完私塾。他才思聪睿敏捷,十二岁读完四书五经,十八岁进秀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省城高等学堂,肄业一年,即被选派留学日本,先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后毕业于日本宏文学院师范科。在日本时,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并介绍其兄弟、同学数人赴日留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毕业回国,任曹州官立高等小学教员。同年秋,他在原菏泽县学创办了菏泽县小学堂(现菏泽城区一完小处),聘请当地绅士邓献璞为坐办,他自己任西学教习,兼教数学、理化等多门功课。“他每逢讲到天下形势、中国政治现状和中国振兴的前途,则目光炯炯,激昂慷慨,催人泪下。”
曹州师范成立后,王鸿一又改任曹州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在此校,他的第一批毕业生中有得意门生数人,如葛象一、郭俊卿、刘省兰、曹兰珍等,是以后在菏泽地区兴办教育的骨干力量。以后曹州师范、临沂师范都合并于曲阜,成立山东省立第二师范,王鸿一保荐范铭枢为校长。另外他还保荐了孔静安任济宁山东省立第七中学校长等。同年7月,王鸿一还筹办了鲁西南第一所新式中学——曹州官立中学堂(菏泽一中的前身),校址设在曹州佩文书院(今菏泽地区第一轻工业局)。
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他在菏泽东隅首创办第一所公立小学堂,招收学生一班,任校长兼教师。同年秋,又在菏泽东门里成立第二公立小学堂,招收学生两班。同是这个秋天,他还发动学生自费赴日留学。同年,王鸿一还创办了曹州警务学堂,一年后合并到保定府武备学堂,这些学生毕业后都成为陆军军官,不少参加了辛亥革命,是推翻清王朝的骨干力量。
他还在濮州河东地区(即今鄄城县)扶持兴办了彭楼小学堂和彭楼女子小学。接着,扶持成立了红船女子小学、引马集小学堂和各林勋华小学堂,又劝无嗣乡绅桑树勋捐资万元,兴办“桑氏女塾”一处,一直办到1948年。后又创办了普通中学堂、巡警学堂,并规劝曹某捐资兴学,成立曹氏女塾(后改为菏泽公立女子师范学校)。
在这一年中,王鸿一最值得一提的教育活动,是创办自新学堂。王鸿一认为曹州的土匪是被生活所迫铤而走险,就设立自新学堂,招收土匪,讲授文化道理,如果再行抢劫,愿以身作保。王鸿一亲自讲课,毕业时,他们纷纷要求回乡各办小学一处,文化程度高的任数员,文化程度低的任学董,为办好本村的小学堂东奔西走,不辞劳苦。可惜的是,教育不是万能的,这些好汉有的白天上学,晚上劫掠,以至连累王鸿一在1908-1910年入狱两年。因祸得福忙碌的王鸿一利用这两年竟在狱中深入研究了王阳明的五行合一说。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王鸿一担任曹州中学堂监督(即校长),他上任后,将一个班增加为两个班,学生180人,教职工十余人。并劝镇守使创办了实业学堂,在小教场设立肥料场,科学配制肥料,以振兴农业。他对菏泽市南华中学和普通私立中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很大努力,他请日本进步学者丰田孤寒来普通私立中学任教,对当时的教育革新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鸿一在菏泽城内先后办起了南华初级师范班、师范讲习所等学校。为了解决各校教师家属的就业问题,又在菏泽城东北隅马神庙创办了保姆养成所,最初有学员十多人,又兴办幼儿园,菏泽幼儿教育自此开始。这时大批留日学生回国,在王鸿一的倡导和筹划下又创办了曹州公立普通学堂,由彭青岑任督学(即校长),留日学生朱增祺任坐办(即总务),校址设在江西会馆(现菏泽地区粮食局处),开办之初,招收中学生和师范生各一个班,每班40名学生。
到1908年止,在王鸿一的推动下,菏泽城乡仅小学就办了70多处。由于兴办教育成绩卓著,王鸿一被委任为山东省提学使司务公所视学员。
辛亥革命前夕,王鸿一发动十一县的进步人士在菏泽龙厅开会,成立“尚志社”,鼓励各校学生分赴上海、徐州等地参加国民革命军,并在城内起事响应,以推翻清政府。辛亥革命后,任山东提学使,上任后,将原来的腐化官僚尽行铲除,选拔优秀人才,健全强有力的组织,使全省教育面貌为之一新。袁世凯称帝后,王鸿一愤然辞职,回曹州办学。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王鸿一四处活动,号召倒袁。袁世凯得知后,即电令山东督办周自齐将其就地正法,周令山东岱北观察使夏溥斋到曹州查办,授权将王就地正法。夏与王同是郓城人,见王鸿一就出示袁电,王鸿一谈笑置之,视死如归,夏大为感动,回省力保。王鸿一建议周自齐拨银24万两,设立了曹州善后局,在曹州所属十一县普遍开设草帽辫传习所,其产品后来在巴拿马赛会上获得优等奖。
1913年,因袁世凯排斥国民党,王鸿一愤而辞去提学使一职。他将曹州中学堂和公立普通中学堂合并,编为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王鸿一为校长,葛象一为校董,领导机构由监督制改为校长制,但两校校址并未移归一处,各在原址。直到1914年1月,才将原曹州中学堂部分移归到原公立普通中学址。同年又因撤销府治,山东省立第十一中学改为山东省立第六中学,校址亦移至曹州府知府衙门,即现在菏泽市第一中学校址。
山东省立第六中学是耗费王鸿一心血最多的一所学校。他对校领导的选择十分谨慎、严格,先是葛象一,此人品质高尚,知识渊博,经常募集帮助贫困学生,当长子考入大学供应有难时,却没有动用一分钱。他在校30多年,以校为家,视学生为子弟,从不计较职务高低、地位上下和酬劳多少。1914年王鸿一保举丛禾生为六中校长,丛禾生出身于祖先八代从事教育的教育世家,又曾留日,在接掌六中后,全部身心都投入在六中,殚思竭虑,苦心经营十二载,使六中的规模、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王鸿一利用在政治上的优势募捐建立励学社,凡在六中读书品学兼优的学生,确实贫寒供不起者,每学期资助十五贯钱,基本能满足温饱;凡六中学生考取国立大学家境贫寒供不起者,每月津贴五元或十元,也能基本满足温饱。他又用募捐的钱在北京租赁一所房子,设为南华学舍,凡六中毕业往北京升学者,可投入该处住宿,略收宿费。
六中及其前身公立普通中学堂的师长很多是思想进步的学者,他们公开声明其办学以“发展青年身心,培养健全国民,兼为研究高深学术及从事各种职业”为宗旨,规定校训是“勤劳俭朴,信义忠诚”。长江以北能与六中颉顽的学校,只有保定的育德中学,北京的师大附中。以学校为单位,每年每次开学人数与考取人数之比率,在长江以北各中学中,六中占第一位。以1919年为例:六中两个班共56人,考入大学者33人,而考取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者就达18人,占整个升学人数的1/3。
袁世凯倒台后,1918年,王鸿一受山东督军兼省长张怀芝举荐,任为省议会第一副议长,复膺选为议长,并兼任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张怀芝起用他为政务厅长,复拟任为黄河下游督办,他均荐贤代之,只任省长公署顾问。此时他更注重发展教育事业,学校经费、留学生额数及学生补助费均有增加。
王鸿一与省议会议长张介礼等,联合地方知名人士,组织地方政治讨论会、教育实业研究会,组织民治社于烟台、青州、东昌、济南等处,创设鱼、蚕、棉、矿各项试验厂,又由省议会制定单行法规,饬各县成立劝业科。五四运动爆发,他以巴黎和会拒签问题,领导全省民众团体,开展大规模请愿活动,争国家主权,做政府后盾。
1921年,北大教授梁漱溟来山东济南第一中学讲演东西文化和哲学,王鸿一对其甚为钦佩,结为好友,与其商榷昌明中国文化的措施,认为厉行村治为最有效的方法。他提出的“村本政治”思想影响了梁漱溟研究乡村建设,并由此引导了全国性的“乡村建设运动”,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王鸿一的“村本政治”思想就是建设“以村为本位之政治”,在20世纪初年内外交困的中国,他期望以农村为组织生产、基本行政、文化建设的单位,逐级实行乡治、县治,进而达到国治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他认为“村本政治”才是真正全民政治。他以华北人稠地少,生计艰难,建议省府向西北移民,并亲自联络冀豫两省,组办西北垦殖公司,在垦地设置新村,菏泽和郓城去人最多。
在山东省长韩复榘支持下,经过几年的筹备,他同梁漱溟在曹州办起了重华书院(1929年春迁到郓城黄安),办学经费全靠王鸿一筹措。又在北平办《中华日报》、《村治月刊》,在百泉设村治学院。王鸿一鉴于菏泽山东省立第六中学尚无高中部,乃敦请梁漱溟到菏泽一面经纬重华书院,一面兼任六中高中部主任,并由梁漱溟推荐,聘熊十力、王平叔、王近信、秦亦文等为该部教员。
王鸿一所兴办的学校多种多样,他注重基础普及教育,遂有菏泽公立第一、第二小学堂等大批小学堂的建立,有普通中学堂、六中等中学堂建立;注重师范教育,遂有曹州师范、省立第二师范、南华初级师范班等一批师范院校的建立;注重职业教育,遂有上述的实业学堂、草帽辫传习所等建立;甚至还有一些特殊教育,如自新学堂、警务学堂、保姆养成所等。他还注重女子教育,设立彭楼女子小学、红船女子小学、桑氏女塾等。他还送了许多学生出日留学。除此以外,还有专为传播文化而设的重华书院等。
王鸿一有雄才,有抱负,为人豪爽,侠士胸怀。打开鲁西南落后蔽塞之门,使鲁西南对外透透光,呼吸外面世界一点新鲜空气的,鸿一先生是第一人,他是我们这一带的圣人。王鸿一是近代鲁西南教育发展史上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不仅如此,在近代山东教育发展史上,他也占有重要地位。他所倡建并形成的“六中——北大——哥伦比亚”的求学路线,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人才。
1925年,孙中山出师北伐,王鸿一与吕秀文在曹州组织国民革命第五军,为河南声援,后因寡不敌众失败。后与山东督军田中玉、张宗昌不睦,暂避于北京东郊民巷亚德大楼。张作霖将其照片悬挂前门洞内,悬赏10万元缉捕。王鸿一化装出逃,直至张宗昌失败,张作霖死后,才得以公开进行政治活动。1930年春,国民政府任王鸿一为内政代次长,他四处奔走,奉劝阎锡山、冯玉祥、段祺瑞合力反蒋。1930年7月病故于北京。1933年,遗骨迁葬于济南市马鞍山下。
伟人远去,精神永留神州大地。愿更多的人可以熟知王鸿一的故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