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羡
据<旧唐书>记载,李君羡是武安人,是唐王朝的功臣。在<新唐书>中,也有其条文,《新唐书》卷九四略云:“李君羡,洺州武安人。初事李密,后为王世充骠骑,恶世充为人,,率其属归高祖,,授上轻车都尉,秦王引置左右。”
人物简介
李君羡(五娘子),唐朝将领,出生于洺州武安(今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武安县)。初为瓦岗寨李密下属,后成为王世充的骠骑。因厌恶王世充的为人,率领其部属归附李渊(566年— 635年),授其轻车都尉。李世民以其为左右,跟随李世民破宋金刚于介休,从讨王世充,为马军副总管。又随军破窦建德、刘黑闼,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授其为左卫府中郎将。后突厥大军至渭桥,与尉迟敬德击破。改为左武候中郎将,封武连县公,驻守在玄武门。公元648年,御史弹劾李君羡将图谋不轨,被唐太宗下诏于8月7日诛杀。
人物生平
勇猛战将
李君羡,开始为王世充的骠骑将军,后因厌恶其为人,率部投奔李渊,随秦王李世民逐鹿中原。在战斗中,他单骑出列,冲锋陷阵,作战英勇。在介休攻破宋金刚,被封为骠骑将军,在洛阳征讨王世充,被任命为马军副总管,在休洺州打败窦建德、刘黑闼后,被授予左府中郎将。贞观初年,突厥兵突然进犯渭水桥,君羡与尉迟敬德奉命迎敌,解除了长安之危。唐太宗李世民叹道:“君羡如此勇猛,强虏何足忧虑。”遂授予他左武卫将军之职,掌管玄武门宿卫,并被封为武连县公。李君羡在战争之余,手不释卷,经常得到太宗的赏赐。
莫名冤杀
当时,太白星屡现于白昼。史官占卜认为是女皇登基预兆。民间又有谣传,说“女皇武王有天下。”太宗对此深恶痛绝。公元648年六月,宫廷宴请诸位武官,行酒令,要求讲各自乳名。君羡乳名为“五娘子”,太宗闻之一惊,遂掩饰笑道:“既为女子,为何如此雄健勇猛?”君羡官职(武卫将军)、封号(五连县公)、属县(武安县),皆有“武”字又为“五娘子”。太宗对此甚为疑忌,遂革其禁军职,外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华州人员通信精辟谷术,君羡常与密室学练。御史借机奏君羡与妖人勾结。图谋不轨,太宗遂下令杀掉君羡。从宫廷设宴到君羡被诛,时隔不过一个月。公元691年,君羡全家赴宫廷向武则天鸣冤,得以昭雪。恢复原官爵,以礼改葬。
评论
苏轼《苏轼集·卷一百五志林十三条》:“汉景帝以鞅鞅而杀周亚夫,曹操以名重而杀孔融,晋文帝以卧龙而杀嵇康,晋景帝亦以名重而杀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杀王彧,齐后主以谣言而杀斛律光,唐太宗以谶而杀李君羡,武后以谣言而杀裴炎,世皆以为非也。”
毛泽东《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李君羡冤死”.
郭资
郭资(1361-1433)字存性,号静岩。明初重臣,今邯郸武安西马庄村人。
附《明史》所载其传如下:
郭资,武安人。洪武十八年进士。累官北平左布政使,阴附于成祖。及兵起,张昺等死,资与左参政孙瑜、按察司副使墨麟、佥事吕震率先降,呼万岁。成祖悦,命辅世子居守。成祖转战三年,资主给军饷。及即位,以资为户部尚书,掌北平布政司。北京建,改行部尚书,统六曹事。定都,仍改户部。时营城郭宫殿,置官吏及出塞北征,工役繁兴,资举职无废事。仁宗立,以旧劳兼太子宾客。寻以老病,加太子太师,赐敕致仕。宣德四年,复起户部尚书,奉职益勤。八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三。赠汤阴伯,谥忠襄。官其子佑户部主事。资治钱谷有能称,仁宗尝以问杨士奇。对曰:“资性强毅,人不能干以私。然蠲租诏数下不奉行,使陛下恩泽不流者,资也。”
人物简介
郭资自幼聪敏好学,志向远大,常以历代社稷名臣勉励自己,年轻时从师学《春秋》,名声闻名乡里。他19岁即入太学,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22岁时考中举人。第二年会试、殿试“联捷”,高中进士。授翰林院户科庶吉士、户科试主事。此时,因父丧回乡守孝。孝期满,任户部湖广司主事,改陕西司文主事。在任期间,他秉公执法,为政清廉,声誉大振,因此,又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因才能、政绩显著,户部尚书郁新向明太祖朱元璋推荐了他,授北平布政司左参议。他到任后,做事不惧权势,揭露本司弊政,深得太祖朱元璋的赏识,又晋升为本司左参政。郭资非常感激太祖赏识和提拔之恩,更加兢兢业业,极力赞佐,不久升任为左布政使,主管北平一省的行政事务。此时郭资才35岁。他到任后,整顿纲纪,除暴安良,豪猾之人敛迹,良善获安。
人物生平
明洪武十八年(1385)进士,之后10年内官自户科庶吉士升至北平左布政使(从二品)。深得太祖赏识。惠帝时暗中归附燕王。及燕王“靖难”兵起,他率先投降。成祖悦,命辅佐世子居守北平。成祖转战三年,主管军饷。成祖即帝位,任户部尚书,兼掌北平布政司。并授命筹建北京城。任行部尚书,统六部事。工役繁兴,奉职无废事。
仁宗立,加封太子太师,赐致仕。宣宗即位,宣德四年(1429),复起用66岁的郭资为户部尚书,并给以"免趋朝,赐钞二万贯"殊荣。郭为报恩,抱病坐署办公,寒署不避,百事亲断,奉职益勤,管理钱谷以有才能著称。
宣德八年,终于任上。宣宗为此罢朝,遣礼部尚书赐祭,敕工部制棺营葬,赠进光禄大夫(正一品)柱国,谥“忠襄”。居高位而不谋私,为四朝股肱之臣,全始全终,极备恩宠,为明代所鲜见。
评价
如今,在武安,人尽皆知,只要人们一提起郭资,便会讲起一段《七星桥与郭太师》的故事。
说的是,在武安城西东马庄村西马庄村之间的一条河沟上有座七星桥,桥顶上有七个磨盘,中间一个,周围六个,组成圆形,犹如七星点缀,交相辉映,因称七星桥。
郭资当时是明朝洪武年间的太师,郭太师几次出巡,目睹河南(当时武安属河南)频年灾荒,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就想方设法,暗暗免去了河南老百姓的赋税。一晃三年过去了,这件事被皇帝知道了,郭太师就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七星桥把皇上骗了过去。如今,几经改朝换代,但七星桥的来历却代代相传,人们一提起七星桥,就念叨起郭太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