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则翁,字仁则,号瑞洲。约公元1232年(宋理宗绍定五年)出生于浙江瑞安阁巷柏树村的书香之家。官至广东副使,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据瑞安阁巷《陈氏宗谱》中的《瑞洲公传》记载:“因崖山之变,弃官归里,迁居柏桥,建集善院,奉宋主龙牌,朝夕哭奠,日与林景熙、裴季昌、曹许山辈以诗文往来,私相痛悼,作为诗歌,离黍之悲,溢于言外。”公元1296年(元成宗元贞二年)卒于家。事见《宋诗纪事补遗》卷八五。
陈则翁家族传世著作有《清颍一源集》八卷(永嘉区乡著会抄本,温州图书馆收藏),自宋元至明代,选录陈家数十位诗人,计三百多首诗,为崇儒里陈氏著作之精华,给瑞安人民留下一部宝贵的文化遗产。《清颍一源集体》曾多次付梓,其主要刊印有三:第一次编印为公元1316年(元延祐三年),陈则翁孙陈冈搜集陈氏祖孙四代的陈供、陈兼善、陈养浩、陈则翁、陈任翁、陈昌时、陈文尹、陈得时、陈可时、陈与时、陈识时、陈冈、陈升、陈礼专、陈观宝等15人的诗作选编《清颍一源集》,平阳仙口裴庾作序,赞曰:“甄陶复倡为诗社,一时英俊更唱迭和,预其盟者不啻登门之荣,由是诗盛于陈氏之门矣”。第二次为公元1572年(明隆庆六年),陈氏后裔又将陈备、陈宠、陈大、陈谋、陈端、陈睿、陈挹、陈镪、陈衍庆、陈瑶、陈演卿、陈天复、陈天宠、陈挺等14人的诗作汇集,陈挺(筠川)整理刊印《清颍一源集》续编。第三次重印为公元1825年(清道光五年)。为诗集先后作序题跋的有裴庾、仇远、胡长孺、蔡敏、古农等人,对该书均作较高的评价。
陈则翁出生于瑞安的书香门第,曾试登礼部贡举学究科及宏词科。宋咸淳(宋度宗年号,1265-1274)年间,陈则翁出任广东副使,掌管广东南路粮食货物转运,兼理边防治安巡察监督,忠于职守,调运广南粮食物资,尽力协助陈秀夫、张世杰等大臣组织力量抗元,匡复保国。值元军大举南下,时局维艰,陈任翁(麟洲)随兄陈则翁至广东,倡义举勇,为宋室起兵勤王,由大将张世杰檄提兵任广南督佥,以身许国,英勇善战,在督佥事任内不幸病于军中,英年早逝,年仅26岁。国破弟亡,陈则翁怀着悲戚之情,跋山涉水,将麟洲灵柩从广南运归故里安葬。晚清翰林编修黄绍第(叔颂)《瑞安百咏》中有《陈瑞洲兄弟亮节》赞云:“劫后山庵剩半云,瑞洲兄弟并能文。杜鹃同下东风拜,朝夕龙牌奉故君”。陈氏兄弟忠义之士,高风亮节,东瓯扬名。
公元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发生“厓山之变”,宋朝大势已去,陆秀夫临危抱年幼皇帝赵昺投海,尽节殉国。宋亡后,爱国志士陈则翁不仕元朝,孤臣未尽报国之志,无奈从广东弃官回归故里隐居,在集善院正厅供奉宋室皇帝龙牌,附置文天祥、陆秀夫等牌位祭祀。每逢朔望,陈则翁常与平阳爱国诗人林景熙(霁山)、宋埠林昊渊(五峰)、仙口裴季昌(芸山)和瑞安曹村曹穭孙(许山)等宋代遗臣,相聚于集善院祭奠,并在陈宅半云庵赋诗咏怀,倾诉爱国之情,以释亡国之恨,当时在瑞平二地颇有影响。陈则翁关心桑梓,热心公益,行善赈济,修筑道路、桥梁、堤塘,于龙船河建造石桥(俗称高郎桥),便利于柏树与高宅腕往来,并将集善院左右厢房办书塾,聘请名师授课,奖掖后进,培育人才。高明小时曾在这里读书,深受栽培。
陈则翁晚年正是朝代兴亡更迭之际,心绪惆怅,写了诸多乡情诗作和爱国忧时诗篇,私相痛悼,以托黍离之悲。陈则翁与林景照弃官归隐,相约同游温州江心孤屿。观览瓯江中川自然景色,宋高宗“清辉”碑和文天祥《北归宿中川寺》等诗篇,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记忆,怀念思绪,心潮涌动,即景赋诗。人间变幻,世事沧桑,隔岸军营号角,夕阳寒鸦晚归,行殿成荒土,烟草又萋萋,忧恨满怀愁绪,不禁黯然神伤。陈瑞洲的诗作,与诗人林霁山的《梦中作四首》和《冬青花》等诗篇,同是忧国伤时的高洁风骨之作,世代传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