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隶属于河南省焦作市,地处豫北平原西部,南滨黄河,北依太行。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1′39″至113°13′20″,北纬34°52′至35°2′48″之间。温县辖7个镇、3个乡,总面积481.3平方千米,总人口421796人(2010年)。2013年,温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0.6亿元,增长11.3%。[1]
温县在夏时被称温国,明清隶属怀庆府辖。温县诞生了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卜商、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等历史名人,是闻名中外的太极拳发源地,是温、苏、邢等姓氏起源地。[1]
温县处于郑州、焦作、济源、洛阳四市“一小时经济圈”中心位置,南与陇海铁路、北与焦枝铁路毗邻,境内有黄河公路大桥和焦温高速公路,与连霍、焦晋、焦郑等高速路相通,距新郑国际机场仅1小时车程。
历史沿革
温县设县,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650年,狄人灭温,从西周初期建立的苏国延续近400年后便从历史上消逝了。周天子将温地收回作为畿内之地,到了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因带兵帮助周襄王恢复王位,周襄王便将太行山 太极拳十三式群雕
以南、黄河以北包括原、温等在内的土地赐给了晋国,被称为南阳。晋国得到温地,便在这里设邑,并委任了狐溱为第一任温大夫。春秋战国时期的邑,就是秦汉时期的县。温县设县的历史至今已有2600多年。[1]
汉初置县,名温县;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废温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温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温县李城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废李城县,恢复温县;1945年3月建立温陟县;1945年5月建立温孟县;1945年8月废温陟、温孟两县,建立温县人民政府;1960年10月废温县并入沁阳;1961年8月复置温县
位置境域
温县地处豫北平原西部,南滨黄河,北依太行。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1′39″至113°13′20″,北纬34°52′至 黄河落日
35°2′48″之间。[2]
地形地貌
温县境内地势平坦,属黄河、沁河冲积平原,历史上由于黄河、沁河改道,形成了南滩北洼的地貌特征。
气候
温 黄河湿地
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年平均气温14-15℃,年积温4500℃以上,年日照2484小时,年降水量550-700毫米,无霜期210天。[2]
水系
温县河流属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沁河及排涝河系等13条河流,境内河道全长190公里,平均年总径 晨雾中的新蟒河
流量近500亿立方米。[2]
3行政区划编辑
温县辖7个镇、3个乡:温泉镇、赵堡镇、祥云镇、黄庄镇、武德镇、番田镇、南张羌镇;岳村乡、招贤乡、北冷乡。[1]
4人口民族编辑
2010年,温县总人口421796人,其中:温泉镇100941人、岳村乡24373人、祥云镇48714人、招贤乡19733人、番田镇45532人、黄庄镇51675人、北冷乡20923人、武德镇43199人、赵堡镇41485人、南张羌镇25221 飒爽英姿太极扇
人。全县共有16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群众约270多人。其中回族居多,少数民族人数较少,居住分散。[3]
5经济编辑
综述
温县产业集聚区位于中原经济区“郑洛三工业走廊”核心区,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建成区面积8.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20余家,现已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制革制鞋为主导
温县产业集聚区(8张)
产业的发展格局,成为国内闻名的四大怀药加工生产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4]
2013年,温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0.6亿元,增长1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13亿元,增长16.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9.1亿元,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4.4亿元,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2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74元,分别增长12%和12.3%。
2013年,温县全年新引进外来投资项目61个,总投资289.1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39个,超10亿元项目10个。成功引进了投资80亿元的中原泛家居产业园、投资22.5亿元的柏元新型材料、投资10.9亿元的盛荣恒泰电力、投资10亿元的祥曌精密薄板等一批超十亿元项目。中科富兰特、河财管道等71个重点项目如期建成投产。[5]
第一产业
温县是黄河以北第一个亩产吨粮县、小麦亩产千斤县、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高产巩固区”、“河南省优质中筋小麦适宜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示范县”。[5]
温县是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四大怀药”的主产区和铁棍山药的产地,被列入“河南省十大中草药种植基地”。铁棍山药和新郑红枣、信阳毛尖一同被列为河南省三大特色礼品。[6]
温县(2张)
2013年,全县共有平安种业、温农丰华等种业公司10余家。全县小麦种子基地达25万亩,年外销原种突破1亿公斤,畅销河南、河北、安徽、江苏、陕西、湖北、山东、山西等黄淮海8个省区,年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温麦系列种子在黄淮海地区年推广面积在3000万亩左右。[5]
温县“四大怀药”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2012年达到10.4万亩,其中铁棍山药3.5万亩。全县拥有保和堂、伟康等36家怀药生产加工企业、127家怀药专业合作社,13个怀药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怀药产品连锁门店达400余家。[6]
第二产业
2009年,温县全年实施工业项目60个,完成投资18.7亿元,增长60%。艺龙压延膜、盛宝隆二期、久灵机床一期等51个重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福漫轴管锻件、利伟生物制药、山桥铁路器材、普瑞菲特计算机成像版等一 温县产业集聚区
批超亿元项目快速推进。
2009年,温县规模以上企业达160余家,形成了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制革制鞋等产业。[7]
2013年,温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9.4亿元,利税58.3亿元,分别增长11.9%和8.8%。
第三产业
2009年,陈家沟文化旅游区在建和已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达162亿元。温县总投资11.5亿元的陈家沟太极 太极拳文化中心项目
养生旅游基地和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项目正式启动。同时,鞋业市场、化肥储备中心等三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农家店覆盖面和优秀率居全市首位。[7]
6交通运输编辑
温县处于郑州、焦作、洛阳三市“一小时经济圈”之中心,距郑州新郑、洛阳邙山国际机场均仅1小时车程;省 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道获轵线、温邵线、大练线贯穿全境。截至2011年,温县已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龙头,干线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的现代交通公路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00余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221公里。[1]
7教育编辑
截至2010年,温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199所,其中普高4所(含民办1所、分校1所),职业学校1所,初中26所(含民办4所),小学96所(含民办4所),教学点25所,幼儿园43所( 新建的温县一中.
含公办园6所、民办园3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民办武校2所。[8]
2007年,温县代表河南省顺利通过国家“两基”督导验收,被省政府授予“‘两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获得焦作市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第一名;2009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单位”;2010年,获得焦作市教育工作一等奖。[9]
8历史文化编辑
太极拳
太极拳是由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廷(1600—1680),依据祖传拳术,博采众家之长,汇集《易 太极拳博物馆前练拳
经》太极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和道家导引吐纳、养生功法而创编。2006年,陈氏太极拳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温县被正式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和“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10-11]
特色饮食
温县的特色饮食主要有羊肉夹馍、菜市街的水煎包、狮子夜市鸡蛋捞面、温县浆面条、祥云镇烧饼、招贤豆沫、赵堡豆腐、赵堡董家丸子、南张羌的肉盒、武德镇肉夹馍、亢村醋、林村香油、仓头北冶卤肉、招贤和晁肇凉粉、大渠河锅巴、招贤麻糖、德意芝麻片、黑旦酥饼、喜多来蛋糕等。
9名胜古迹编辑
温县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胜寺以及古温国遗址、司马故里、子夏故居、老子悟道处等众多人文景观。
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5公里的清风岭上,因村中原有一座常阳古寺而古名常阳村。它南临黄河,与古虎牢关、伏羲台、河洛文化遗址等隔河相望。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 太极拳战空手道
慈胜寺
慈胜寺(元代)位于温县城西番田镇大吴村内,坐北面南,旧县志云写、画、塑世称三绝,俗称“三绝庙”,始建于唐代初年,历经金、元、明、清屡修。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
王薛民居
王薛民居(清)位于温县杨垒镇王薛村内王陶金家。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为清代朝义大夫家宅。[
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经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汉代等历史时期。]
遇仙观
遇仙观(明至清)位于温县城北12公里武德镇徐堡村北沁河堤下,座北向南,两进院落,内外总面积三千平方米
康定国公墓
康定国公墓(元)位于温县城西岳村乡五里远村北纸厂院内。墓冢原高7米,面积278平方米,现已削平。墓前立有元代梁国公墓碑一通,巨碑尚存,俗称关关碑]
司马故里旧址
司马故里旧址(汉、清)位于温县城西13公里的招贤、古城、安乐寨一带,原为温县故城,也是晋宣帝司马懿的家乡,故称“司马鼓里”。[
温城遗址
温城遗址(夏至三国)位于温县城西16公里处的招贤乡上苑村北地,故城平面呈方形,东西长400米,南北宽近400米,城内高处周边地表2米,南城墙和北城墙依稀可见,夯层6~7厘米。[14]
司马师,继其父为魏大将军,专国政。后追为景帝。
司马昭,继其兄司马师为魏大将军,专国政,自称晋公,后为晋王。死后数月,其子炎代魏称帝,追昭为文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