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羌族后裔祈雨
祈雨是夏季天旱日久的取湫祈雨活动。相传自成汤开始。古籍中载有“六事目责,桑林祈雨”的故事。齐桓公取湫,晏子未能谏阻,上行下效,流传甚广。
取湫活动有“文取”与“武取”两种方式:文取是县官率三五士绅和吏员、差役,带上“祈雨文”和香蜡,专程去龙潭边跪拜龙王,虔诚祷告一番,在潭内灌水一壶,名曰“湫”。回去后供奉在城隍庙神龛上,每日降香三次,祭湫期间,全县百姓不准杀猪宰羊。谓之“断屠”,同时禁止卖酒(酒与湫同音而避忌)。
武取则由“诀马”(神灵附体的人)装神,手持青锋两刃,敲上锣鼓,率领村民三五十人,择日去龙潭边焚香毕,“诀马”一头汆入涌泉,半天不见身影。据说下到百丈水泉之底,将“湫”带回,用黄蜡和黄表把壶口封严。回村庙之后,做个三角形湫架,悬壶供奉,由庙会会长轮班虔祭,待雨降下为止。若在三日内能普降甘霖,庙会马上诵经演戏,谢酬龙恩,若十天半月无雨,便惑疑把真湫没有取回,将壶水倒掉另取。
宁强羌族后裔送斗蓬
一般逢年过节,都是子女为父母拜节,送礼品,以示孝敬。巴山人过六月六,却是作父母盼人,要给新婚(过第一个六月初六日)的女儿、女婿“送节”;群众叫“送斗蓬”。巴山地区人们给女、婿送的斗蓬是用竹篾和蓼叶编制的雨帽。这大概是六月之后,山区雨量多起来的缘故。
宁强羌族后裔串麦索
六月初五,作母亲的人选些上好的麦粒,用红水浸泡。初六早起用红线成串,给一至三岁的男,女孩子戴在脖项、手腕、脚腕上(男左女右),叫“拴麦索”。据说能疏通血脉,强壮骨骼,常年无病,健康成长。
宁强羌族后裔炒面茶
在农村,六月初六早上,各家户都炒面糊茶喝,就是将白面粉放在锅里,用徐火慢烧,勤翻炒,待面色变为淡黄即成。用时,将熟面放在碗里,用开水冲搅后(稀稠相宜),加白糖或食盐均可。据说,喝了六月六的面茶,可以消积和胃,不拉肚子。
宁强羌族后裔盼六睛
有民谣说:“六月六,日头红;粮丰收,人无病,晒了衣物不生虫。”据说,这一日天气晴朗,连竹、木、果树都会少生病虫害。除此,家户还要翻箱倒柜,把毛、皮、绸,缎等衣物和粮种子拿出来晒。历史上有个寒士郝隆,六月初六躺在烈日下赤身袒腹。别人问其何故,他说:“我无衣物可晒,只好晒晒腹内的锦绣文章。古今事物虽在书上记载,却在我腹中珍藏,晒一晒免得霉烂。”此后文人晒书、一些寺院的僧人,也要把佛经晾晒一下。
六月六已到盛夏,老弱病残发病率高,牲畜也如此。因而妇女在这一天洗发、为孩子洗浴,说这天洗澡,将来如猫狗一样活泼,无病无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