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陕北“信天游”,以炽热的情感张力和独特的西北风情,风靡大江南北,成为陕北黄土文化的鲜明旗帜。 由延安吴起采油厂长征艺术团排演的大型信天游歌舞剧目《山丹丹》,被中宣部和文化部列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剧目,并于10月17日至18日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与传统意义的“信天游”相比,《山丹丹》不再是单一的民歌表现形式,而是第一次采用“歌”、“舞”、“剧”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在舞美设计、人物表现和音乐舞蹈上都有新的飞跃,为“信天游”这种艺术形式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活力。
陕北窑洞、剪纸、唢呐、白羊肚手巾,还有欢乐喜庆的陕北婚俗,浓郁的陕北文化氛围扑面而来。那赶牲口的人儿、负重拉纤的黄河纤夫、端着大碗喝着喜酒的陕北后生……这些黄土风情、民俗都通过舞蹈表现出来。著名作曲家张千一大胆地将陕北音乐和现代交响乐完美地结合,令黄土雄风带着新的音韵精彩呈现于舞台,时尚又不失泥土韵味儿,使《绣荷包》、《赶牲灵》等经典作品增色不少。整剧堪称“舞在歌中、歌中有戏、戏中有舞”,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大型民族文化精品剧目。2008年,陕西省艺术节组委会确定《山丹丹》剧代表组委会在陕西第五届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荣获歌舞类大奖——“优秀剧目奖”及六项单项奖,《牵魂》、《赶牲灵》、《绣荷包》等群舞选段分别荣获陕西省第七届舞蹈大赛和陕西省“荷花杯”舞蹈大赛金奖。
据了解,《山丹丹》的推出是企地联合深挖整合陕北特有的文化资源的重大文化创举,更是把当地文化资源成功搬上舞台的范例。
创作《山丹丹》的源头活水来自当地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延安,位于黄土高原腹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5000年前,轩辕黄帝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部落联盟,开启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延安更是中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到1948年,延安成为党中央所在地,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延安人民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奋发图强,埋头苦干,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8年,延安市生产总值居陕西省第一位。延安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陕北黄土风情文化、适宜人居”的城市定位,努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延安不仅是红色旅游的经典魅力城市,延安还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安卧于黄陵县桥山的苍松翠柏之间,世称“天下第一陵”;在陕北黄土风情文化开发传播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下,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剪纸、安塞腰鼓和农民画传播久远,久负盛名……
陕北大地物华天宝,地下资源丰富。延长的石油早在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中就有记载。延长石油创建于1905年,1907年打成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从此结束中国大陆不产石油的历史,填补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项空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延长石油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生产了大量的汽油、煤油、蜡烛、擦枪油、凡士林等产品,不仅保证党中央机关和部队的需要,而且成为中央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被誉为“功臣油矿”。1944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埋头苦干”。从此,“埋头苦干”四个大字成为延长石油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地域文化和黄土文化浑厚富集,而经过100多年的积淀所形成的延长石油企业文化同样具有历史厚重感。延安吴起采油厂长征艺术团创作的《山丹丹》,正是地方与企业二者文化精神上的交融交汇,把当地文化资源成功搬上舞台,或者说是进行了一次完美的碰撞,迸发出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如今,这朵革命圣地艺术舞台绽放出的绚丽山花,带着圣地延安、延长石油、魅力吴起全新的青春活力,为新中国60周年大庆献上一份特别的厚礼,让全国人民真切感受到陕北黄土风情文化的浓郁魅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