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古镇
从郪江镇政府门口立着的两尊轮廓模糊的石狮开始,古镇的风貌就渐渐展开了。宽3米左右的街道两边,清一色木制小清瓦平房的明清民居相迎而立,绵延延伸,像是江浙一带的小镇。房子的屋檐都向街心伸出,用木柱支撑,在门前形成了一条遮阳避雨的走廊,平日,街坊邻居在廊下吃饭、喝茶、摆龙门阵。赶集的日子,廊下摆起一个个小摊:菜市、肉市、小吃、百货……成了人气旺盛的市场,方便了自家,也方便了路人。木柱上精美的浮雕图案和横梁上的镂空雕刻,虽被灰尘覆盖或蛛网缠绕,却还隐约可见。
郪江的老街遗迹,主要有地主庙、广东会馆、黑神庙、王爷庙、武圣宫、观音堂和坛神庙等。
老街南头的地主庙,是老街上建筑外观最考究的。临街的牌楼为歇山式,万年台就建在它的背面,从台下进去就到了院里。正面大殿,有石阶而上,两厢与大殿和牌楼、万年台相连的是走马转角楼,一半已毁。从街上能看到牌楼歇山顶飞檐翘角及青瓦间突起的弓形防火墙。正面台基高起,有石阶而上廊内。比起两边的民房,地主庙高大而气派。
老街中段北侧的王爷庙,坐北向南,给人满眼的荒凉和破败。进门是一个走廊,上面是一个戏台,只是上戏台的楼梯已不复存在。戏台的中央和两边,一组组的木雕已残破不堪,只能隐约看见鎏金的颜色。闭目冥思,仿佛还能听见当年铿锵的锣鼓,一张张抹满油彩的脸仍然隐约浮现。
从郪江老街的一条小巷去往河边,是一条古官道,坑坑洼洼的石阶,参差的山石和茂盛的林木。这条道曾是“古郪道”的一段,是连接川中、川东的咽喉。古官道为石板铺成,路宽1—1.5米,是进出郪江的必经之路。
据悉,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周围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都要到郪江赶“城隍庙会”。这一天,牛头、马面、吴二爷、鸡脚神、阎王要出面“巡视”人间,惩恶扬善,教化信众;善男信女打着“阴阳界”的招幡、彩旗、金龙、叶符、龙幡,抬着王爷“祈雨”。“祈雨”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雩”,有文字记载的“祈雨”活动始于殷商,兴于春秋,全盛于汉。“祈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便几乎绝迹了,但在郪江这个古镇却至今保留着这种流传了数千年的民间活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