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革命老区三庙乡

家乡区县: 南充阆中市

    三庙乡名在三座古庙。早在秦汉至西晋年代,三庙就地属阆中管辖,从东汉至唐、宋、元朝属巴州义阳县管辖至明初(1368年)又划归阆中管辖,是巴州通往阆中的重要驿站(民间称“幺店子”),络绎不绝的商贾往来其间,小小驿站,红红火火。传说就在唐宋时期,该驿站先后修建起老君庙、关帝庙,庙内分别供奉着李老太君和关圣人的神像。

    后来,由于屡遭水患,又修建了禹王宫,三进三出的正殿,配左右两边的大厢房,气势巍峨,大禹塑像供奉在正殿中央,气宇轩昂。封闭在大山深处的人们,常来这些庙宇中顶礼膜拜,渴求神灵保佑,免遭劫难,五谷丰登,因而香火不断。同时,在三座庙宇旁,还分别建造三座戏楼。劳作之余的乡民们,把古老的巴渝舞、龙灯狮子舞和地方川剧、灯戏搬上舞台,自娱自乐,人气更加兴旺。明朝初叶(1368年),这里正式兴场,由于三座古庙名声远播,三庙场的美名便不胫而走,距今已有636年。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入阆,在这里建起阆中第一个乡苏维埃政权。之后,乡的建制和乡名一直未改,成为阆中名副其实的“东大门”。

    三庙乡秀在三条河流。群山峻岭中的股股悬泉和涓涓细流跃下山谷,汇聚成清风岩河、乌龟石河,徐家河三条河流,如条条银带绕山缠岭,从不同方向交汇在三庙场脚下,然后,潺潺东流溶入巴中恩阳河。故这里又称三庙沟。为方便民间交流,清咸丰三年(1853年),人们自发筹款,在河流的交汇处,建起了长35米、高8米、宽5米的三孔石拱桥,名为福寿桥。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又在三条河上架起了各式各样的桥梁。如今,已拥有公里桥2座,石拱桥2座,石板桥5座,石跳蹬子7处,一道小桥流水之美景。大自然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恩赐,人们也特别呵护大自然。虽然历尽沧桑,但这些流域依然保持着原始风貌。河旁,芦花点点,绿草茵茵,溪柳成行;清澈的流水下,水草丛生,鱼翔浅底;波光粼粼河面,白鹭、翠鸟飞舞,野象横生,令人陶醉。

    

胡秋格(2014-10-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