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过多少次情怀,那呼伦贝尔草原之情却特别难以忘怀。
那是金秋八月,草原已有几分凉意,我们应全国城市管理经验交流会的邀请,来到了祖国北疆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那天,震雾刚刚离去,空气非常清新,我们八位同志兴致勃勃从满洲里出发驱车去五三牧场。当太阳升起时,我们遥岑远目,一片绿色,广阔无垠,那“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千年赞美,已展现在我们面前。蓝天、白云、草地、牛羊,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快意当前的巨幅画卷。大家按耐不住内心的激情,早已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进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停车!停车!,下去看看!”大家都叫了起来。年轻的司机非常理解我们的心情,即刻停了车。下车后,有的在荒野绿草中大步奔跑,有的高举双手仰天呐喊,有的甚至在草地上翻滚着。平时一本正经的领导们,在这儿刹时变成了一群无拘无束、天真活泼的顽童。我走在浓绿深翠的草地上,虽然没有如此激动之举,但在微微秋风的轻拂下,领悟了草原给我的真谛。如果说大海以热烈粗犷的阳刚之美动之以情的话,那草原则是以含蓄与温柔以情感人。小草蕴藏着的伟力在于它从不自卑,而是凝聚在一起,使人震撼,使人奔放。它以自己独有的风韵使你感到非常的渺小,它以自己的情怀,使你感到投入它的怀抱不仅心旷神怡、舒畅坦荡,而且会赋予它一片真情和爱心。
穿过四十里草地,我们来到了呼伦湖。呼伦湖也叫达赉湖,蒙语的意思为大海一样的湖。她是镶嵌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是呼伦贝尔草原的象征。我站在湖边,那心潮即刻被惊涛拍岸的浪花所征服。真想不到在千里小草的摆动中还有如此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的壮观场面。二千三百三十九平方公里的大湖,却“养在深闺”、鲜为人知。据说人们来到这里都有相见恨晚之感,美丽多情的呼伦湖会使你情感涌动,文人墨客大都当场吟颂作诗,赞不绝口。我面对大湖与草原形成的如此反差,也不禁情有所动,对湖当歌:“巍巍兴安岭,滚滚呼伦水,千里草原铺翡翠,天鹅飞来不想回……。”这不仅仅是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而是从呼伦湖地理价值上的倾吐的心声。呼伦湖如此值得人们依恋,是因为由于她的存在使中华北方民族——扎赉诺尔人在旧石器时代就创造了蘑姑山文化;由于她的存在使得原来生活在大兴安岭中的拓跋鲜卑人走出原始森林,向游牧生活方式的转变;呼伦湖畔,也是契丹、女真等大多数北方游牧民族曾经驻足繁衍的地方,又是“射雕英雄”成吉思汗统一归蒙的土地;还有许许多多弯弓战马编织的故事。但是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人们已不需要有太多的沉思。如今,呼伦湖孕育的这片小草微微摆动,正显现着草原祥和如意之气。呼伦湖的浪潮一浪推过一浪,已经把呼伦贝尔草原推向欣欣向荣的明天。我站在湖边的岩石上,感到那呼伦湖不是湖,那是一张巨大的全新彩碟,记录着二万年来呼伦贝尔草原的历史画卷,那是一张多情的唱片,播放着极具神韵而又动人的草原变迁交响曲。
到草原去,自然就想到要去看看蒙古包。于是,我们来到了牧民黄黑德布家里。黄黑德布五十来岁,身材魁梧,诚信厚实,显示出了一种典型的蒙古人气质。他家有五百多只牛羊、三间平房,属于草原上富起来的牧民。尽管有了三间平房,但他还深深地爱着那风雪沧桑几个世纪的蒙古包。那天,黄黑德布的心情有些沉重,他的心迹给人感觉好象是还要为谁做一件还没有尽心的事。后来,我们在交谈中得知,这位铁汉子八十九岁高龄的老母亲,正静静地躺在东边那小山坡上的蒙古包里。她将把自己的身躯永远献给生她养她的那一片绿色的草地。她曾跟儿子说过她永远爱着蒙古包,她的人生最后一刻一定要在蒙古包里度过,于是,尽孝的儿子黄黑德布前几天就把自己的母亲安抚在蒙古包里……。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也和黄黑德布一样显得沉重起来,年轻的领导们坐在客厅里,深深地喝了一口奶茶,继续与黄黑德布拉着家常,他们嘘寒问暖,体贴入微。人间的甘美就在草地上那间平房里洋溢着,香甜的奶茶,点点滴滴都在溶解黄黑德布心中那份酸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