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勋号真君,南宋太尉,宋淮安府桃源崔镇(今江苏省泗阳县临河镇人)。刘世勋幼年,即有雄心壮志,立志学文习武,报效国家。成年后,他仗义疏财,联络豪杰,聚义抗暴,扶正抑邪,颇得乡里拥护。他为人处事,耿介无私,平易近人,办事严谨公正,乡邻对他十分仰慕。
宋徽宗末年,东北女真族日益强盛,金兀术起兵南犯,宋军节节败退。1132年,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江西九江筹划“联接河朔,收复中原”的雄谋大略,派人到淮河、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联络爱国志士和地方武装,以合力抗金,收复国土。岳飞得知淮河以北崔镇有个刘世勋,为人恭谨,武艺出众,富有爱国热情,遂亲自修书,派人送达,劝他组训团练义军。
刘世勋本来就有满腔爱国热情,他接到人们敬仰的岳飞元帅的书札,万分激动。立刻高举抗金救国的旗帜,倾其家财,招兵买马,日夜训练。由于他能够礼贤下士,身先士卒,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组织一支能攻善守的民团义军。在战斗中,刘世勋的义军,不断取得胜利,深得岳飞器重,正式编入岳家军。刘世勋被编为岳家军后,更加尽心尽职,随岳飞转战南北,打击金兵,不断取得胜利。在河南省朱仙镇决战中,金兀术仗着他的骑兵优势,组织“拐子马”,成千上万的骑兵轮番向宋军进攻。元帅岳飞与刘世勋亲自上阵,一面指挥,一面带头冲杀,并组织士兵用特制的长柄大刀、长柄快斧兼用弓箭对付“拐子马”。鏖战中,只见枪刀剑戟,寒光闪闪,战情异常激烈,金兵人仰马翻,宋军愈战愈勇。在连日战斗中,宋军一会儿集中兵力与金兵正面较量,一会儿分布兵力,猛击金兵侧翼,痛歼敌人。金兀术的“拐子马”发挥不了快速进攻的威力,十万金兵大败,死伤两万之众。金兀术哀叹道:“自海上起兵,皆取胜,今已矣!”
在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收复朱仙镇战斗中,刘世勋的军事才能和忠勇善战的智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元帅岳飞感到他不仅是一位有智慧、有谋略、文武全才的难得将领,同时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对他更加器重。于是奏报朝廷获准,刘世勋由参谋官晋升为太尉。
1141年,正当岳飞、刘世勋继续收复失地,准备率军北上直捣黄龙府之际,秦桧卖国求荣,诬陷岳飞有异心,高宗轻信谗言,诏岳飞罢兵回朝。岳飞刚到临安,就被投入监狱,交大理寺审理。不久,又被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了。
岳飞被害,刘世勋日夜悲哀。他看破奸臣贼子们的阴谋,深感报国无门、回天无力,遂产生归隐之念,借故返里。回故乡后,他把妻子老小由老家崔镇接到县城附近居住(今城厢西门外)。置田,躬亲耕作,每日焚香于东岳庙中,修身养性。绍兴十七年(1147)五月二十九日,刘世勋终于在岳飞神像前坐化,后葬于东岳庙西侧。
乾隆皇帝沿运河南巡时,听到刘世勋的事迹,御笔亲书:“大宋敕封通天彻地刘真君之墓。”经镌刻成碑,立于墓前。从此,刘世勋的墓地,成了泗阳名胜古迹之一,当地人称之为“刘老墓”。可惜御题墓碑毁于“文革”。清代与民国版本的县志均载有刘世勋的事迹。解放前,泗阳境内多处盖有“刘老庙”,供奉刘世勋的塑像,百姓纷纷前往烧香礼拜。每逢干旱无雨,当地群众成群结队,把刘老爷檀香木的雕像,置于八仙桌上,抬着求雨。由此可见,刘世勋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了救国救民的神仙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