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产于清咸丰元年(1851)。时安徽歙县人王家锐在县城创办王正丰酱园,采城北赤步锄头农民种植“寸钉椒”,用家传秘方酱制而成,至今130余年历史。其色泽紫褐,清香微辣,咸中带甜,脆嫩可口,含胡萝素、抗环血酸等营养成份多种,开胃解腻,风味独特,成龙游名产。民国时年产约30担,2/3销往沪、杭等地。1963年3月,赤步堪头建小辣椒厂,加工成品约300担。70年代后龙游小辣椒濒临绝迹。1983年后,重建生产基地30亩,年加工成品约200担。1986年湖镇小辣椒厂建成投产。1988年种植200亩,加工成品1200余担。小辣椒原以工艺竹筒盛装,近年改玻璃罐头瓶装。销沪、甬、京、皖、粤等省市,港、台同胞常慕名求购。
龙游小辣椒有着不凡的身世。在乾隆、嘉庆、道光年代,龙游小辣椒一直是由农家自行种植,并制成酱辣椒成为家庭中常备小菜供自己食用。清咸丰元年(1851年)一安徽商人在龙游县创办“王正丰酱园”,用家传秘方酱制龙游小辣椒,从而成为专业生产,并因独特的原料和风味而成为龙游名产。咸丰三年被御封为皇室贡品,声名远扬。在新中国成立前,龙游有“王正丰”、“广和”等6家私人酱坊加工龙游小辣椒,年产量约10000~15000公斤;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龙游小辣椒厂,年加工成品15000公斤左右。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曾慕名品尝,对其独特风味大加赞赏。龙游小辣椒的知名度大增。
此后,龙游小辣椒融汇传统工艺及科学配方,采用小辣椒胚胎、外观光泽鲜亮、形小肉厚、口感脆而不辣、鲜香爽口,已经深入人心,渐渐成为龙游种植业和加工业的一个拳头产品。
2000年,“龙游小辣椒”已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个加工类农产品的证明商标之一。2001年,“龙游小辣椒”发生鲜椒抢购潮时,鲜椒收购价竟由平时的每公斤6元猛升到8元,当年加工量也达到了15万箱,为历史最高产年份。但是,抢购现象促使一些企业忽视原料质量,进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和生产成本的上升。而产品成本的上升并不意味着产品市场价格便能上扬。有些企业为加快资金回笼,不是拓展市场,而是在现有市场中竞相压价销售,产品出厂价格从每箱108元一跌再跌,最后跌至每箱31元的亏本价,产品利润空间不断压缩乃至亏损。很多企业不得不停工歇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