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花”,其他地方叫“面塑”或“面人”,在陕西叫的最多、最普遍的称呼是“面花”,是用面捏制成的民间艺术品。在陕北的佳县一带,捏面花的日子选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前夕,当地有话说:“七月初一人捏人,七月十五人吃人”。因而,每到七月十五中元节,每家每户都会捏一些面花,这些面花大都五彩缤纷,栩栩如生,豪放、大气而传神,每件都可以看作是一件绝好的手工艺品,除祭祀外,烘干后分发给儿孙和当作走亲串友、相互馈赠的礼品。
记载:旬邑的七月十七即七夕节,又成为巧节。其时正值丰收在望、羊肥麦下、稍有空闲之际,所以乡间普遍欢庆,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节前,家家磨麦压米。村村杀羊分肉(旧时多为祭牲)。男人、孩子采瓜摘果上坟祭祖;媳妇姑娘盘坐炕头,用刀、锥、剪、梳为孩子们捏蒸千姿百态的面人、面狮、面鸡、面兔。节后,走亲串戚,互相馈赠,到处洋溢出友好欢乐的气氛。足见佳县市民对面花的钟情与喜爱。
面花在旬邑县的兴起和发展有着特定的历史环境。旧时陕西的旬邑县地处边陲边城沿线,战争烽火可能随时惹身,捏面人面动物除供奉神灵之外,也有供小孩玩耍之意,但更多是为了祈求平安、永保丰收。如果再深究其民俗意蕴,就和农事活动、除邪吓鬼、领牲献祭、护生繁衍和婚媒嫁娶等有极大的关联;还有人说,捏面人是为了杀鞑子(七月十五吃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这样看来,保留在佳县一带捏面人风俗不是单一性的,而是有着厚重的地方乡俗风情。
七月七捏面花不仅是神木市民的传统风俗,它普遍流行于我国以吃面食为主的北方。北方以面食为主,历来有制作面花的习俗,而且面花在各地有不同的称谓,有的叫“糕花”,有的叫“面羊”,也有的叫“花馍”。如今面花不仅一种面食艺术,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一种“饮食文化”。总而言之,佳县面花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它不只具有祭祀和亲朋互赠等实用价值,它承载着陕北的人文历史和这片土块上人类生存的精神信息,是研究陕北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美学、科研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