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光(生卒年未详),本姓庄,后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
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
东汉建武元年(25),刘秀即位为光武帝,严光乃隐名换姓,避至他乡。
刘秀思贤念旧,令绘形貌寻访。齐的地方报称有一男子披着羊裘在泽中垂钓,帝疑是严光,即遣使备车,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阳。时故人侯霸任司徒,遣使问候,光口授使者:“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刘秀至馆所看望,光卧着不起。帝抚光腹说,咄咄子陵,为何不肯相助?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答,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刘秀上车叹息而去。
后复请他入宫论道旧故,因共偃卧。相传严光以足加帝腹上,次日太史官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着说,这是我与故人子陵共卧耳。授谏议大夫,不从,归隐富春山(今桐庐县境内)耕读垂钓。建武十七年(41)复特征,仍不就。有《刘秀与严子陵书》传世,曰:“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痏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颍水之风,非朕所敢望。”后归故里,80岁卒于家。
诏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安葬,墓在陈山(客星山)。
严光以“高风亮节”名闻后世,北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桐庐县有严子陵钓台,余姚有严子陵祠、客星山、客星桥、客星庵、高风亭、“高风千古”石牌坊、故里碑亭、子陵亭等遗迹、纪念物。
附:严子洞的由来
严子洞位于蟒川乡十字路村南,严子河(现误为燕子河)东岸富春山(群众叫东山)脚下,有一石洞,高、宽约3米,深约4米,大洞往里延伸为一小洞,深约3米,只可放物,不可住人。此洞曾是东汉名土严光的隐居处。
严光,字子陵。本姓庄,因避汉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祖居浙江严州府桐庐县富春江分湖村(严子陵成名后改名为子陵滩)。
严光出生于西汉平帝末年,幼时曾和汉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各地。后因王莽篡政,天下起兵,便攻习医学,并博览群书。他精通歧黄,医术精湛,又通晓天文地理,但不愿做官,于是,周游名山秀水,拜师法门学道,广交文人豪杰。刘秀即位后,他又改名隐居。刘秀思其贤,乃令访之,并召至洛阳(东汉首都),授为谏议大夫。严光不肯接受,来到汝州富春山,见山下有一河流,水流清澈,两岸岭峦对峙,树木葱郁,人迹稀少,天朗气清,河东岸有一石洞面南向阳,正可容身,于是就在此隐居下来,自耕自食。至建武十七年(公元42年)刘秀又召他进京,不至,后还祖籍,终于家,享年80岁。
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记载:“富春山面临严子河,传即子陵隐居处。山上有子陵洞(即严子洞),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监生杨顺(当地杨沟人)重修,并塑子陵像于其中。山下有小山,即钓鱼台也。”
现在,仍可见到洞内的石钟,洞口西侧的石井、煎药灶,洞后的炒药灶、放药杵处,及山下河边的钓鱼台等遗迹。
严光在此隐居期间,常为人消灾治病,现在仍流传着许多传说。人们为了尊敬他,称之为“严子爷”,并在洞前建祠奉祀、起庙会以示纪念,洞前的河流也被叫做严子河(现误写为“燕子河”)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