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
周宁历史上曾有过银、铁采炼,已探明矿藏有16种,主要有明矾石、珍珠岩、高岭土、稀土、花岗石料、矿泉水及钨、铁、钼、铅、锌、银等矿藏地27处,其中:中小型矿床7个,矿石20个,各类矿化点28个。在储矿藏中,已探明珍珠岩储量61.24吨、明矾石储量251.2万吨、高岭土储量1079万吨、泥煤储量23.5万吨。潜在矿种有银、花岗石料、叶腊石等。
森林
内森林植被属于常绿温暖照叶林地带。植被有12个类型,46个群丛,有大量的药用植物和禽兽类资源,虽经历几次较大幅度的消长过程,仍不失原貌。
1973年起,先后进行3次森林资源调查。至1987年,全县森林林分年平均总生长量由7.17万立方米提高到7.19万立方米,以马尾松、杉木人工林为主的针叶树种,分布广、生长快、产量高,林相整齐,构成新型的植被类型。[4]
境内林业用地为典型的地带性特征,主要为红壤和黄壤,分布在中山、低山、丘陵地带。1981年林业区划,进行第一次全县林地土壤普查,计有林业用地12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6.48%,划分为3个土类,8个亚类,17个土属。在各类土壤面积中,红壤795639亩,占林业用地66.35%;黄壤376590亩,占31.41%;紫色土26881亩,占2.24%。全县林业用地土壤均属酸性,其中:一类地面积837564亩,占土类面积的69.8%,主要土类有黄壤、黄红壤、暗红壤、水花红壤、红壤等,多分布在礼门、李墩、浦源、纯池等低丘地段;二类地面积358099亩,占土类面积29.9%,主要土类为粗骨红壤、粗骨黄壤、紫色土,多分布在礼门、七步、咸村、浦源、玛坑的高丘地段;三类土地面积3447亩,占总面积的0.3%,主要土类是粗骨红壤,分布在七步、咸村、玛坑等地的山脊、山顶及陡坡地段;有少量分布在溪河两岸、山顶、山脊上的岩石裸露地为四类地。
1987年,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18783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5.7%。[5]
耕地
民国时期,耕地面积以主产物收获量折算,茶园与农地混合,面积失实。民国31年(1942年),编查耕地面积合计为11.06万亩。民国34年经复查核实,耕地总面积为10.84万亩。民国37年9月,宁德县咸村划归周宁,全县耕地总面积为16.92万亩,农业人均2.31亩。
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高,陆续开垦耕地。至1956年全县耕地增至18.39万亩,农业人均2.28亩。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部分边远耕地抛荒,1963年陆续垦复耕作。此后,由于国家和社、队兴修水利、建设公路、办工厂、农村基建、机关单位建房以及其他占用等,1979年,全县只剩耕地14.50万亩,农业人均1.12亩,与1956年比,减3.89万亩。1980年后,贯彻《土地法》,对耕地实行依法管理,制止滥占耕地。1988年,全县耕地面积增至14.71万亩,但由于人口增加,农业人均却降至1.02亩。
据农业区划普查,1980年全县水田10万亩,农地4.5万亩,合计耕地14.5万亩。耕地地处海拔800米以上的占59.59%,500至800米的占26.43%,500米以下的占13.98%。水田中分布在溪谷平地田占15.26%,缓坡地山垅田占32.17%,梯田占47.14%,溪岸边田占5.44%;农地中,处于25度以上坡地占17.40%,15至25度山地占32.70%,6至15度缓坡地占41.60%,6度以下占8.30%。
耕地土壤类型分布,水田中,渗育型占53.46%,潴育型占29.88%,潜育型占16.66%;农地中,红土占41.45%,黄泥土占55.02%,紫色土占2.25%,冲积土占1.29%。
水田有机质和磷、钾含量状况为,缺磷、缺钾面积分别占水田总面积的92.3%和67.66%。内涵冷烂酸锈毒等低产障碍因素的中、低产田面积多达7.8万亩,占水田总面积78%。[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