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周宁经济落后,市场萧条,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居第一位,茶叶居第二位。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甘薯为次,大小麦、杂粮、马铃薯占小部分。经济作物以茶叶为主,其次是花生、油菜籽、黄麻、芋麻、甘蔗、晒烟等,但数量极少。林业主要是松、杉、竹及薪炭林。手工业仅有茶叶加工、铸锅等。1949年,全县社会总产值为664.52万元。
解放后,周宁经济有长足发展,但经历过曲折的过程。
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通过减租反霸、土地改革运动,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帮助手工业和私营商业解决产、供、销等问题,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并初步发展。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006万元,平均年递增16.01%,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K37.06%,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3.19%;国民生产总值908万元,年平均递增21.15%;社会总产值1059万元,年平均递增16.8%;国民收入806.97万元,年均递增16.4%;粮食产量19077吨,年均递增18.1%;生猪年末存栏11001头,年均递增17.5%;茶叶产量372吨,年均递增11.9%。
“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县设立计划统计机构,下达生产、基建、流通计划,编制五年长期发展计划,把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纳入计划经济轨道,逐步加强计划管理。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实行农业、于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572万元,平均每年递增9.33%,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8.23%;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7.21%;国民生产总值1377万元,年均递增8.68%;社会总产值1719万元,年均递增10.17%;国民收入1186万元,年均递增8%。主要产品产量:粮食24672吨,年均递增5.28%;生猪存栏15691头,年均递增7.36%;茶叶产量444吨,年均递增3.6%。
“二五”计划时期(1958~1962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共产风”、浮夸风和生产瞎指挥的折腾下,工业盲目上马,农村大办公共食堂,无偿抽调大批劳力伐木烧炭炼钢铁,造成农业连年歉收。加上连续三年高征购,致使社员人均口粮下降到120公斤,出现了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现象。
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后,开始纠正“共产风”,停办农村公共食堂,实行冬种自由一季,减少粮食征购任务,缩短基建战线,砍掉一批工业企业。1962年,全面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农业生产才开始回升,工业生产也走上正轨。当年,全县粮食总产16444吨, 比1957年减产33.35%,茶叶产量下降到217吨,比1957年减产51%;工业生产前三年在数字上体现大幅度增产,但实质上毫无经济效益。1962年,
工农业总产值下降到1054万元,与1957年比,每年递减7.68%;国民收入327万元,递减7%;社会总产值1413万元,年递减3.9%。
三年调整时期(1963~1965年),继续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回升,粮食取得较好收成,工农业产值有所增长,但仍未恢复到“一五”期末的水平。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294万元,年均递增7.07%,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减1.17%;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67%;国民生产总值1451万元,年均递增9.5%;国民收入1018万元,年均递增7.17%;社会总产值1631万元,年均递增4.9%;粮食总产量22554吨,年均递增11.1%;茶叶产量292吨,年均递增10.3%。
“三五”计划时期(1966~1970年),处在“文化大革命”前期,各级领导机构基本瘫痪,全县的经济建设和生产秩序遭受破坏,国民经济受到挫折,农业生产处于自发状态,工业生产徘徊不前,商品流通渠道阻塞,人民日常生活用品紧缺。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0.77%。1968年又比1967年下降6.45%,其中工业产值下降17.17%,粮食减产4.61%。1968年4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各级领导机构相继建立,强调“抓革命,促生产”,经济形势和生产秩序逐步恢复正常。197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716万元,平均每年递增5.8%,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07%;社会总产值2018万元,年均递增4.35%;国民收入1280万元,年均递增4.6%;国民生产总值1721万元,年均递增3.47%;粮食总产量30375吨,年均递增6.13%;茶叶总产量469吨,年均递增9.9%。
“四五”计划时期(1971~1975年),经济建设虽受“文化大革命”动乱影响,但与全国对比相对稳定。全县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粮食征购实行一定五年,并兴办一批工业企业。1971~197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64%,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3.59%,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35%。期末粮食总产34694吨,年均递增2.69%;茶叶总产量731吨,年均递增9.3%。
“五五”计划时期(1976~1980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放宽农村经济政策,鼓励社员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工业企业内部进行全面整顿,改进经营管理,减少指令性计划,地方工业产品开始以销定产,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生产力发展加快,经济面貌迅速改观。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119.93万元,比1975年增长58.59%,平均每年递增9.66%,其中工业总产值1749.93万元,年均递增16.07%,农业总产值2370万元,年均递增6.04%;社会总产值5479.30万元,年均递增11.7%;国民生产总值3390万元,年均递增9.75%;国民收入2772.16万元,年均递增10.60%;粮食总产量40519吨,年均递增3.2%;茶叶总产量965吨,年均递增5.7%。
“六五”和“七五”(1981~1988年)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结构,改农产品统购为合同订购。发展开发性生产,鼓励劳务输出,允许部分勤劳、守法的农民先富起来。全县建立了粮、林、茶、畜、菌五个一百户,进行开发性生产典型示范,工业生产普遍推行厂长负责制和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大部分企业逐步由过去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充分挖掘潜力,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乡镇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蓬勃发展,工业生产持续发展。
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7929.2万元,比1980年增长92.45%,年均递增8.52%。其中:工业总产值4497.2万元,年均递增12.52%,国营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8.62%;农业总产值3432万元,年均递增4.74%,农产品商品率达43.3%;社会总产值9555万元,年均递增7.2%;国民收入4867万元,年均递增7.29%;国民生产总值6922万元,年均递增9.33%。主要农产品:粮食总产量45565吨,年均递增1.48%;茶叶产量1321吨,年均递增4.0。[10]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0217万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11.7%。分行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9734万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65457万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105026万元,增长6.6%,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分季度看,2011年一季度增长11.6%,2011年上半年增长12.0%,2011年前三季度增长11.3%,全年增长11.7%,增速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749元,比2011年上年增长16.6%。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略增,第三产业比重下降。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7.9:47.6::34.5调整为18.1:50.1::31.8。
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898万元。2011年上半年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61720万元,增长1.4%;林业产值14375万元,同比增长28.2%;牧业产值12302万元,同比增长6.2%;渔业产值6562万元,同比增长4.6%;农林牧副渔服务业产值3940万元,增长4.2%。
农作物播种面积198669亩,比2010年增加4003亩,增长2.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20980亩,比2010年增加694亩,增长0.6%;蔬菜、瓜果类种植面积73186亩,增加3376亩,增长4.8%。
2011年植树造林总面积9.06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109.2%。其中人工造林更新面积3.17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面积1.08万亩。全县织组织大小义务植树活动27次,1万余人参加义务植树,栽植苗木3.5万株完成义务植数39万株。全县共育苗1577亩,容器育苗240多万株。共发放林木采伐证146份,出材量6000立方米;毛竹采伐证31份,采伐毛竹22540根。主要林产品产量:油桐籽产量85吨,增长18.1%;竹笋干332 吨,增长5.1%;板栗1350吨,增长24.0%;棕片160吨,增长7.4%;山苍籽45吨,增长15.4%。
全年肉蛋总产量5477吨,比2010年增长7.6%。其中,肉类产量4663吨,增长7.5%;禽蛋814吨,增长8.0%。生猪出栏数53860头,增长5.8%,存栏数39417头,增长5.0%;羊出栏数7118头,增长16.4%,存栏数8400头,增长2.9%;兔存栏42213只,增长2.4%;家禽存栏数33.77万只,增长2.7%。
渔业养殖面积1.935万亩,水产品产量1640吨,比上年增长4.1%。
全县2011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 4.2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0%;农用拖拉机171台,农用运输车650辆。
全县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7858万元,比上年增长16.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1817万元,增长11.5%。
工业总产值471432万元,比2010年增长1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15786万元,增长13.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产值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6.2%提高到88.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实现产值15983万元,增长0.1%;股份制企业产值395701万元,增长25.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2482万元,下降2.9%;其他企业产值535万元,下降11.8%。轻工业产值41660万元,增长18.8%;重工业产值374125万元,占90.0%,增长24.2%。
产品产销衔接良好。2011年完成销售产值415147万元,增长24.8%;工业品销售率达99.9%,比上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品产量有增有减,其中发电量下降49.3%、铸件增长32.6%,精制茶增长25.9%,钨精矿增长7.0倍。[1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