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胜地

家乡区县: 福建省长汀县

龙硿洞早在唐代就已被人们发现。现遗留下来有文字记载的是明代及清代的碑刻。人们是打着火把进来的,这里原来是一个小洞,人们钻进去才能到达下个景区。有二位厦门知青曾好奇地由此进入,不料却迷了路,过了六天,他们才被当地农民发现,救了出来。 龙宫是龙硿洞最大的大厅,可容纳几千人,分为前后厅。前厅是从洞顶直泻而下的水柱,此水柱不论外界的旱涝,水量长年不变,称为“孽龙吐水”,俗话说,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传说东海龙王之子小黑龙常年在外胡作非为,被龙王爷捉拿归府,适逢龙岩大旱,惩罚到这,将功赎罪,常年吐水,以灌溉这片梯田,这些梯田被后人称作是“仙人田”。这两个景观因为很形象,许多游客还以为是人工所为,其实“仙人田”在地质学上称为云盆。
4发现经过
编辑

洞顶崩塌物的堆积也是景观的主要成因之一。据专家分析,“和平鸽”与美猴王、瘌蛤蟆等景观都是洞顶塌落的石灰岩块休。 “农业学大寨”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洞外的村民进洞挑磷肥、开会、看电影等活动后留下的,龙硿洞在唐朝时已被人们发现,同时发现的还有城郊的龙岩洞,新罗在唐朝时叫苦草镇,隶属漳州府,唐天宝年间,当地文人发现了龙岩洞和龙硿洞,因两洞内有神奇的龙的造型,使得从东汉两晋年间从中原地带迁移到龙岩的人们欣喜不已,在汉人来这一带开基之前,这里居住的是百越族人,他们是以蛇为图腾崇拜,中原汉人是以龙为图腾崇拜的,自从发现了龙岩洞和龙硿洞后,当地官员上书唐明皇,要求把当时的新罗县更名为龙岩县,唐明皇一纸诏书,改新罗县为龙岩县,据说当时还是由大学士李白起草的,这便是龙岩地名的由来之说。来这里开基立业的汉人,他们是从中原黄河的支流洛水一带迁移来的,学术界称之为河洛人,他们把龙文化演绎到百越族,龙文化又沿着九龙江,沿河流下,传播到闽南、东南亚各国,所以,据有关学者推测,这里,正是南中国龙文化的发祥地。

zhangzhihua(2014-10-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