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区位于长江之畔,东湖之滨,是武汉市以城带郊的中心城区。全区自西向东呈半圆形,东抵鄂州市,南与江夏区接壤,西与武昌、青山两区相邻,北与黄陂区、新洲区隔江相望,是武汉的东大门。全区版图面积57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2.6万,常住人口超过100万,辖8个街道6个乡镇。洪山区人文特色浓郁,科教智力密集,交通发达便捷,山水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是创业、居住的理想之地。
“十五”期间,洪山区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翻番”,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68.1亿元。 2005年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6.5亿元,为2000年的5.05倍;区级财政体制收入达到4.52亿元,为2000年的2.26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17.2:38.7:44.1,调整为2005年的4.7:31.1:64.2。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全区主导产业之一;打造出一批区域性工业精品名牌;规模企业达到129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03亿元,其中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5年达到16.2亿元,为2000年的2.7倍;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可喜成就,建成区级政务城域网和一批园区、企业信息局域网络。“住、购、学、游”等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超市、大型购物中心、专业市场等新型商贸业态形成规模效应;交通、物流、仓储业发展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形成特色;房地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打造出科教文化特色游、山水风景名胜游和都市农业生态游三条主题旅游线路;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中介、法律、金融、保险、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消费需求不断扩大,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6亿元,为2000年的1.7倍。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规模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有了新拓展;培育壮大了“洪山菜薹”等特色农副产品品牌;建成一批适应现代都市生活需要的观光休闲景点,城郊型农业种养殖功能逐步向都市生态旅游型功能转变,农业综合效能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改革攻坚成效显著。区直国有、集体和街镇乡办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施行。城中村综合改造试点工作全面展开。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力度加大,实现了政企职能分开。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财政、医疗、卫生、文体、教育、保险、劳动、人事及其它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绩效明显。“十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为“九五”期间的4.3倍;实际到位内资110亿元,为“九五”期间的2.7倍。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五年共新建扩建主次干道、连通道60条,总长度达220公里;新建村组硬质道路280公里,实现了乡村主要道路硬质化;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农村水网、电话通讯等基础网络建设取得新成果。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14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实施“洁、绿、亮、美”工程,建成市级“山水园林城区”。科教特色更加鲜明。创立了国家级科技创业中心,独具洪山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孵化带面积达到21.7万平方米,在孵企业600余家,转化科技成果428项,我区成为全市科技孵化器建设示范区。保持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称号,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殊荣,成为全市唯一的“国际科技合作试点区”。基础教育取得较大进步,中小学入学率、辍学率、毕业率普遍达标,洪山高中、卓刀泉中学和华师大附小建成省级示范学校,石牌岭高级职业中学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幼儿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各类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圆满完成省“西藏班”入驻我区任务,“西藏班”教学环境与管理受到省市好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辖区高校在校大学生突破40万人。黄家湖地区新建大学3所,基本形成环东湖→环南湖→黄家湖高等教育长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