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县。
建县前,花县北部群山(总称花山)为番禺、清远、从化、南海等县错壤之地,群山虽然海拔高度不大(由于地处珠三角),但由于连绵不断,再加上管理上的混乱,因此,史料称“历来为贼党之薮”,其实就是讲一直都有一些为生活所迫流落上山做了草寇的人。
当然,这些人在对抗官府的同时,也骚扰了普通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清政府为加强该地区管理、巩固对该地区的统治,“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析南海、番禺两县部分区域置县,因地处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
花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当时广州通往内地的必经之地,素称“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据说,以前广东地区的秀才考取科举,都是由省城广州市经北江经花县、清远至韶关,然后再走陆路往内地。
民国时期,花县先后归粤海道、 广东省政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建国后先后隶属江北专区、珠江专区、粤北行政 区、佛山专区。1958年冬,花县与广州市郊区部分公社合并,改名广北县。次年,郊区公社划回,复名花县。1960年4月划为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经国务院批 准撤销花县,设立花都市,由省人民政府委托广州市代管。1988年,花县被列入“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旅游资源
花都区地貌“三山一水六平原”,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有省级的王子山森林公园、省级旅游度假胜地——芙蓉度假村、洪秀全故居和纪念馆、资政大夫祠、盘古王庙、圆玄道观等主要景点。洪秀全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政大夫祠资政大夫祠秀全公园洪秀全盘古王庙圆玄道观
交通网络
花都是广州市、珠江三角洲通向中国内地的北大门,拥有发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中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广州新国际机场坐落在花都区花东镇,首期工程年旅客输送量为25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为100万吨,最大规模可达每年8000万人次客运和300万吨货运。广州地区三个始发站之一的广州火车北站设在花都,中国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从此经过。区内还有105、106、107三条国道和京珠、机场、广清、街(口)北(兴)、广州北二环等五条高速公路越境而过。正在建设的最高时速达340公里的京广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在花都设有车站。有国家二类口岸花都港,可供千吨货船直达香港、澳门,年吞吐量100万吨,目前正在进行扩建,到2007底年吞吐量可达300万吨。
广州市正加快规划建设地铁,实现与花都的无缝对接。连接花都汽车城到新机场和广州市其他区的地铁9号线将于2013年前开通。今后,还有广州北三环、城际列车专线连接花都与广州中心城区及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
地形气候
花都区总面积968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丘陵绵亘,中部浅丘台地,南部为广花平原,形成东北向西南斜置的长方形。东有流溪河流经,西有巴江河过境。花都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1.7摄氏度。阳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四季花开。
自然资源
花都区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18种,其中储量大、品位高的有石灰石、高岭土、粘土、花岗岩等,开采前景好。水量充沛,地表水多年平均流量为11.5亿立方米,建有中小型水库17座,区内有流溪河、巴江河淌过。
历史渊源
花都区(原花县)境域,汉朝属番禺管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以后分属番禺、南海县辖。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两县部份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就诞生在这里。民国时期,花县主要由省直辖。建国后先后隶属江北专区、珠江专区、粤北行政区、佛山专区。1960年4月划为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经国家批准,撤县设市,定名为“花都”,由省人民政府委托广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又经国家批准撤市设区,成为广州市花都区。
草056 发表于 2008-10-20 04:42:34
花都区主要历史名人
洪秀全
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后取名秀全。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官禄布村人。其父洪镜扬,是勤劳朴实的农民。
洪秀全7岁入私塾读书,勤奋聪慧。道光十年(1830)因家境穷困而辍学,随父在家种田。第二年得同学资助,到附近鹫岭古寺伴读一年。后在本村及下寮村、莲花塘等村为塾师,白天上课,晚上组织农民习武。从道光八年到道光十七年曾先后三次到广州赴府考,均遭失败。此时他深感怀才不遇,并对科举制度和清王朝统治产生愤懑情绪。道光二十三年,31岁的洪秀全抱着最后一试的希望,四赴广州应试,结果仍是落第。在归家途中作《龙潜》诗一首:“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定乾坤。”回到家中,将儒家之经籍尽弃于地,并表示,此后决心不考清朝试,不穿清朝服,要自己来开科取仕。他根据第二次赴试时从广州街头传教士处得到的布道书《劝世良言》,把上帝作为真理的代表,注入农民革命的内容,创立“拜上帝会”,吸收会众。道光二十四年与表弟冯云山等先后到广州、南海、顺德、番禺、增城、从化、清远、英德、阳山等地,进行宣传活动。到了连山瑶村,因语言不通受阻,即赴广西贵县。在这次传道旅行中,他看到更多的民间疾苦,接触到各地农民抗争的现实,大受鼓舞。数月后,他只身回到花县故乡,从事起义的理论准备。他把儒家的大同理想、农民的平均观念和基督教的某些教义融汇在一起,写出了《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诗文,阐述了“乱极则治,暗极则光”的“天道”,和把“乖离浇薄之世”变为“公平正直之世”的理想。道光二十七年八月,他再赴广西,入桂平县紫荆山,与阔别三年的冯云山相会。此时,由冯云山组织入会的数千汉、壮、瑶民,在洪秀全“斩邪留正”,“太平一统”的理论武装下,捣庙宇,毁神像,作为起义的试验,与地主、团练势力进行了多次小规模较量后,于咸丰元年(1851)正月十一日在桂平金田村举行起义,正号太平天国。攻下武宣东乡后,洪秀全称天王,布告远近,声讨清朝卖国统治者。九月廿五日,攻下永安(今广西蒙山),又分封东、南、西、北、翼五王,以东王、左辅正军师、中军主将杨秀清领导军事。
咸丰二年四月初五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出湖南,折而东向,沿长江流域进军。咸丰三年三月十九日占领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建立乡官制度。洪秀全在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改革社会总纲领中,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主张。军事编制则仿照《周礼》,“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军为独立作战单位。每军13125人,设卒长、旅帅、师帅、军帅;军帅以上由将军、总制、监军节制;上面更有前、后、左、右、中五军主将。全军最高统帅为正、副军师,正军师操全军军政、军令大权,请命天王行事。有严格的军纪,除早期订定的“十款天条”外,又先后订定了“遵条命”、“别男行女行”、“秋毫莫犯”、“公心和傩”、“不得临阵退缩”等纪律。又有《太平条规》,对定营、行营规条作了详细规定。实行圣库制,将战争中一切缴获纳入圣库,全军生活必需品则由圣库供给,官兵一律平等。
占领南京后,太平军众领袖在继续进攻北京直捣清王朝,还是在南京建都的战略问题上发生重大分歧。此时的洪秀全疏于政事,而忙于开科取仕,删改六经。而东王杨秀清在上述两种意见面前举棋不定。经过一些将领的力争,洪秀全派李开芳、林凤祥二将以偏师渡河北伐。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不久全师覆没。派胡以晃等将领西征,也与敌军陷于拉锯状态。建都天京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而清廷则在连连失败之后,得到了喘息和重新进行军事布局的机会,以江南、江北两大营紧紧箝制住这个新生的农民政权,使其难越雷池半步。
此时,天王早年倚重的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在进入南京前已战死,富于谋略的翼王石达开爵低权轻,桀骜不驯而富权变的东王杨秀清进一步挟制天王,假借天父“附体”,逼封万岁。天王密诏率军在外的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回京靖难。北、燕二王先到,在诛灭杨秀清后大杀其部属。石达开回京面责二人滥杀,韦、秦又杀了石全家,天京城在内讧中变为血海。后来韦、秦在乱杀中又先后为部属和天王擒杀,天王诏石达开回京辅政。石达开很想重振纪纲,却不见容于天王兄弟洪仁发、洪仁达。石达开被逼出京,率兵转战西南,后被骆秉章杀害于成都。
为挽危局,洪秀全封青年将领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并恢复五军主将制,于咸丰七年再破江北大营,扭转了战局。咸丰九年封洪仁玕为千王,总理朝政。洪仁玕所呈《资政新篇》,洪秀全逐条批示,批准颁布,惜未能施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者,加紧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安庆、苏州、杭州相继失守,天京被围,洪秀全仍然信天,不采纳“让城别走”的意见,困守孤城。天京粮尽援绝,洪秀全于同治三年(1864)六月初一病逝。七月十九日,天京陷落。
草056 发表于 2008-10-20 04:42:52
冯云山
冯云山(1815~1852),又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人。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
道光二十三年(1843)洪秀全在家乡创立拜上帝会,冯云山是他的忠实信徒。为了宣传“拜上帝会”,他把家中所供奉的佛像神像和儒书以及孔丘、孟轲的牌位全部捣碎烧掉。由于他的大胆行为以及所传播的新信仰,遭到乡中一些人的反对,因而失去了教席。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冯云山跟随洪秀全离开花县,先去珠江三角洲,然后辗转到广西的贵县赐谷村,宣传拜上帝教,他们在贵县几个月里,吸收了一百多个农民为信徒。同年十月,洪秀全回花县。冯云山独留浔州,开始其艰苦卓绝的宣传教义、组织发动群众的工作。在古林社,曾靠拾牛粪换点米度日,又在上古林社曾槐英家干过放牛、砍柴、挑水等杂活。后得曾槐英推荐,道光二十五年到荒僻的紫荆山任书馆先生。他白天教书,晚上手提火把,翻山越岭,串村走寨,宣传拜上帝教,发展会众。那些耕山烧炭的山民对他十分信服,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发展了山区农民、烧炭工三千余人加入“拜上帝会”,培养了杨秀清、萧朝贵等一批骨干分子。
道光二十七年秋,洪秀全再次回到广西与冯云山会晤,决定以紫荆山为基地,积蓄革命力量。这时,冯云山协助洪秀全设立“拜上帝会”总机关,参与制定拜上帝会仪式和《十款天条》,率众开展反封建斗争。道光二十八年正月,冯云山遭劣绅控告,曾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并创制了一部新历法。同年十月,经会众营救出狱,后返回花县与洪秀全共谋武装起义。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冯云山随洪秀全重回紫荆山区,与杨秀清、萧朝贵等结成异姓兄弟,形成领导核心。道光三十年与洪秀全往平南花洲组织营团。咸丰元年(1851)参与领导金田起义。
金田起义时,冯云山任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起义后于同年十二月,在永安(今蒙山)被封为南王,七千岁。
太平天国作出的种种改革,都有冯云山的功劳。他在狱中所创制的《太平天历》被批准颁行。于咸丰二年起施行于太平天国管辖的地区。《天历》以“便民耕种兴作”和“农时为正”。在长江流域实行了14年之久。他还负责订立了《太平军目》、《太平官制》、《太平礼制》等。
咸丰二年五月,冯云山指挥攻占全州时,中炮受伤。当他处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对杨秀清说:“迅速出兵,休为我一人误了大事。”六月初十,在蓑衣渡因伤势恶化而牺牲。
草056 发表于 2008-10-20 04:43:1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