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县的镇潢桥原名光州大桥,初建于北宋时期。当时的架桥方法,由“编舟为桥”的舟桥,发展到“架竹为桥”的竹桥。歌颂舟桥的诗曰:“两城商贾万家声,载酒当歌桥落成;共讶横舟浮野渡,犹如彩鹤结鸥盟。”歌颂竹桥的诗曰:“何人望洋兴叹声?今日中流自在行。闻言竹桥曾渡蚁,果能舟楫济苍生。”
光州大桥,由舟桥、竹桥发展到石墩木板桥,取名“镇潢桥”是在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小潢河在历史上多次泛滥成灾。小潢河两岸的南北二城(尤其是地势低洼的南城)屡次遭受洪水威胁。当时的诗人有诗叹曰:“潢水汤汤浮两城,吞南噬北失年庚,春汛千尺生白浪,黎民百姓饱长鲸!”因此,明成化十九年的光州知州钱缄,组织民工修建镇潢桥。镇者,治也。镇潢者,治潢水泛滥之意也。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光州知州陈锡爵,组织民工“抹石磊磊”,加宽桥墩。当时的“弋阳道中”运石的民夫川流不息。真乃“石子船头磊磊,溪流枕上潺潺”(明陆士邦诗句)。加宽后的桥墩上布满饭店小铺,二面皆有。解放前夕,大桥二面仍有小摊小店。潢川人有句歇后语叫:“大桥上的稀饭———现成的”。这就是形容镇潢桥上的买卖十分兴隆。清康熙年间(1711年),因潢水泛滥,桥南被冲倒五个桥墩,往来阻绝,民怨载道。时光知州刘学礼“集绅仕耆老而谋之”,趁“终岁间无霪雨,河平沙涨,中流可涉,而人得施其力”的时机,竭力修复。乾隆六年(1741年),桥北三墩忽陷落,又经修补。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知州吴一嵩,组织民工将桥址向西移数十丈,即南起“凝安门”,北接“大顺门”,建成至今二百余年的镇潢桥。桥北第一墩上铸造铁牛一头,以示“铁牛一声吼,洪水低下头”之意。
1938年,潢川“沦陷”时,日本兵放火烧毁了镇潢桥。桥二面的商店饭铺皆付之一炬。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国民党五十八师逃窜时,又放火烧毁了桥板。潢川刚解放,人民政府立即用钢轨、松板铺设桥面,并加修木制栏杆。1966年趁天易于动工之际,又全部翻修一新。除加高桥墩,巩固基础(保持原来八墩、九孔的基本形状)外,还增添了消力设备。桥身用水泥沙浆砌实,桥板全部改为混凝土。桥二面全部换为钢筋水泥的栏杆。镇潢桥与1956年新建的近代交通大桥双双对峙,给古老的潢川城增添了艳丽的色彩。
我的主页:http://www.wm23.cn/caiyx
我为家乡代言-河南省信阳市:http://www.wutongzi.com/uc/86025854.html
互送梧桐子,互相留言哦,凡在线必回,有意长期合作者可以加我qq:1670958964
(观点已通过,顶一下吧,互送梧桐子哦)
词条:http://www.wm23.com/wiki/uc/84826.ht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