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资寿寺俗称苏溪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0公里处的苏溪村西侧.寺院座北朝南,东临绵山,西傍汾河山环水绕,水秀山青,古树交荫,风景秀丽,为三晋古刹群中不可多得的一处胜景。
建造及修建历史
据现存的碑文记载,寺院创建于唐代咸通l1年(870),重修于宋,以祈求圣佛赐福保佑庶民长寿而得名:“资寿寺”。所谓“资”者,供给、赐予也。据说宋代寺中香火较为兴盛,每日朝钟暮鼓过堂上殿的僧徒,多达20余人。金代末年,寺院因周围林木失火而致毁。随之,众僧各奔东西,香火断绝。相传,元泰定元年,一个名叫法海的远道僧人,往绵山抱佛寺访友路过此地,目击寺院坍塌,很是惋惜,遂留脚有日,在邻近几十个村舍,持钵沿门讲念经佛,意在激发当地村民复建寺院的志向。如此一举,甚为奏效。不日周围的乡绅、商号、村民等,纷纷捐助银两、财物,于泰定三年(132年)动工重建寺宇。至明正德十六年(1521)又兴工进行了大规模的补茸完善,只是香火不及于前。好在后来的朝代里,虽屡有战乱,但寺院和佛像的损坏程度不大。现存的建筑,均为明代重修。资寿寺规模颇大,院落宏敞,布局完整,总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古刹建筑群体,均为砖木结构。寺内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雷音殿,罗汉殿,地藏殿,药师殿,二郎殿等。这些古代建筑结构奇巧,雕梁画栋,碧瓦凌空。屋顶三彩琉璃瓦覆盖,制作精巧,很有特色。
资寿寺内部介绍
这处寺庙,创建于唐代,重建于宋代,在金代又遭破坏,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重建。资寿寺规模颇大,院落宏敞,布局完整。寺内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雷音殿,罗汉殿,地藏殿,药师殿,二郎殿等。这些古代建筑结构奇巧,雕梁画栋,碧瓦凌空。屋顶三彩琉璃瓦覆盖,制作精巧,很有特色。资寿寺内,各殿塑像79尊,以菩萨和十八罗汉塑像艺术水平最高。这些塑像,形态秀美,姿态娴雅、端庄,衣纹线条流畅,比较成功地塑造出人物动感。十八尊罗汉头在1998年曾惨遭浩劫,被歹徒盗卖到海外,后由爱国台商购买后捐回寺内,十八尊罗汉经过修补后,已重新与游人见面。寺内,墙壁上画有壁画。壁画内容为佛、菩萨及佛祖释迦牟尼的传说故事。画面精美,笔力雄健,着色深厚,虽经历代沧桑,却仍然保存完好。
资寿寺故事
知道资寿寺是因为那里的十八罗汉头曾被盗,几经周折又重回故里。资寿寺位于距离王家大院2公里的苏溪村,游览完王家大院有时间可以去看一看。
在静升文庙旁边的停车场坐灵石1路公交车,提前告诉司机和售票员在资寿寺停车。车票2元。
资寿寺因为在苏溪村中也称苏溪寺,它的始建可以追溯到唐代,曾毁于金末的林火,重建于元明,清代修葺。寺内现存分三进院,主要建筑仍为明成化三年(1467年)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大修时所建。
灵石资寿寺罗汉寺院有一反八字影壁,入口处为尊天阁,中轴线上的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都有华丽的琉璃屋顶装饰。令人没想到的是殿内壁画都保存较完好,虽是明代作品笔墨间却有浑厚的元代遗风。资寿寺最著名的明代十八罗汉位于配殿中,如今塑像修复完好,看不出他们曾经惨遭锯首。这十八尊罗汉像即使在山西也堪称精品,可与双林寺明塑媲美。
http://www.wutongzi.com/uc/17625326.html梧桐子主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