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回归“人”,“候鸟”落地享红利
对杨陵区五泉镇桶张村的农民张国杰来说,“变化”发生在2013年。10月中旬的一天,已经在南宁一家食品厂打工6年的张国杰接到了家里的电话,让他回杨凌“领钥匙”。向厂里请了假,经过了30多个钟头2369公里的跋涉,35岁张国杰回到了只有过年才常待的家中。
老母亲手擀的一碗热燃面化解了北国微凉的秋意和旅途的劳顿。第二天,张国杰就跟着堂兄弟们拿着新钥匙来到了离村子不远的五泉镇新社区。他分到的是一套三室两厅的新房,同一楼层的另外两户是老爹老娘和老哥。堂兄们的房子也都在一栋楼里,不是楼上就是楼下。“想着就要住上新房,打心眼儿里高兴!”张国杰说。坐电梯下楼的时候,兄弟们之间无意的闲谝,撩拨了张国杰这只“候鸟”的心弦。“他们拉我一起团购建材和家电,看着外面一幢幢高楼和给村上配套的沿街门面房,我当时就想,能不能直接创业当老板,不打工了。”
想做就做!在外十年的打工生活磨去了张国杰的乡音,但没有磨去他的“闯劲儿”。11月初,张国杰回南宁向工厂辞了职,带着一起打工的爱人回到了杨凌。12月底,在杨陵区五泉镇安居小区商业街上,一间漂亮的海信厨卫专卖店正式开门营业。现在,张国杰的收入比打工的时候提高了150%,而且“告别了小孩没人带,老人过年看的生活。”张国杰这只“候鸟”落地了。
在五泉镇安居小区商业街上,除了张国杰的厨卫店,还有超市、卫浴、建材和五金杂货店,这些店的老板都曾是“候鸟”,是在各大城市里讨生活的农民工。在杨凌,“候鸟”落地创业、就业,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常态。
在杨凌,“候鸟”落地不是孤例。那么,为什么“候鸟”能落地?又是什么吸引了农民在当地寻求发展机遇?答案就是“人的城镇化”——让农民享受到新型城镇化释放的红利。“这份‘红利’涵盖了完善的交通、良好的治安、优质的医疗和平衡的教育全社会各个领域,是全域公共服务的民生‘大红包’。”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说。
是不是只有进城的农民才能享受这个“红利”呢?仍在农村“留守”的农民和进城农民所享受的福利一样么?当然!在杨凌示范区,不但农村群众和进城落户的“新市民”一个样,而且“农民”和“市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也没有差别。就拿和健康最相关的医疗服务来说,只要是杨凌示范区辖区的居民,无论城镇户口还是农业户口都能享受住院报销90%的政策,在公共卫生方面所享受的服务也完全一致。
调动全域杨凌资源,提供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这其中,凸显了杨凌示范区深化改革的决心勇气和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涵。“每年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用于民生。示范区立足群众需求,统筹安排全域杨凌资源支撑公共服务,服务群众‘零距离’。”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魏建锋说。
不让一纸户籍把居民的身份“焊”在城与乡的两面,这样就够了么?不,杨凌对“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思索还远不止如此。
就现实而言,城市里较高的收入水平、便捷的生活条件和较低的生产风险,对于困守土地的农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对农村的年青一代更甚。年青的农民和父辈不同,他们更愿意在城市里寻找机会,更渴望融入城市,自然也更依赖城市。
可冷静下来想想,农民进城了,明天谁来种地?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障?又有谁来“养活”城市?这些问题怎么办?
杨凌有办法——让“种地”变成职业,催生职业农民。
杨凌恒沣设施农业公司总经理郭伟就是个“职业农民”。乍看来,他不像个农民。但面容白净,有些瘦弱的他是地道的“土里刨食”。郭伟的主业是温室苗木栽培,和传统搞苗木栽培的农民相比,郭伟的苗木栽培不仅在规模和效益上都大幅提升,而且根据产业链条形成了规范的流程。换句话说,郭伟在温室苗木栽培上形成了一套自有方案,而且易于复制推广。
目前,郭伟的温室设施和栽培技术已经先后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8个省区落地,团队也由初创时的两三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30个人,而且大多年龄在30岁左右。
不满足于“种地”,追求“种好地”,是像郭伟这样的“职业农民”最大的特点。今年,郭伟被陕西省农业厅认定为全省首批职业农民,他的干劲儿更足了。
其实,只要稍微捋一下郭伟的事业轨迹,不难发现,从起步、发展、直到取得成绩,他的每一步都有“杨凌烙印”。读书、学习、创业直到成功都在杨凌……可以说杨凌示范区是郭伟这个小有名气的职业农民的立身之本。
除了教授职业农民技术和孕育职业农民,杨凌示范区还赋予了职业农民“特殊技能”——就是有和市场拆招过招的能力。
以郭伟为例,和传统农民不同,他成立了公司并借由市场转化科技成果。市场有什么需求,职业农民就能根据需求生产研发产品技术。像温控大采光高效培植温室,电动微型浅耕开沟铺地膜多功能联用机等,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的专利,对于善于琢磨如何种地的杨凌职业农民来说,他们不但让现代农业科技“墙内开花”,还能让市场需求“闻香下马”。
三十多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业生产力得以极大释放。三十多年后,在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中,现代农业和职业农民将成为生产力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又一次迸发。杨凌示范区将“科技”和“人”两种要素紧密融合,不但将带来农产品与市场的直连对接,还将摧毁阻挡现代农业科技落地的“壁垒”,激发城市活力,重新构建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将粮食安全牢牢掌握在国人自己手上。
“因为肩负着国家使命,杨凌应当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上做实。”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说“通过培养一批懂市场、有技术的职业农民,让农业变成事业,在职业农民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志愿农民’,让他们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永久牌’科技二传手,打通农业科技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城进村退”是悲哀,“城退村进”是倒退。新型城镇化不是单向的城市扩容,而是农村与城市双向交融。杨凌深化改革的实践是:为城市和农村搭建双向平台,保留好传统,打破旧束缚。这一实践也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范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