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绿色先行,青山绿水有“乡愁”
看着一根根钢筋组成的“水泥森林”拔地而起,在城里打拼多年的人们总是在融入城市后的一转身,才发现找不到最初开始的“原点”。看着遥控汽车取代虫鱼鸟兽占据了孩子们的时间,想起儿时记忆里青草上的露珠与泥土的清香,怀念田园间那个永远回不来的单纯安静的童年。
这大概就是“乡愁”吧。“乡愁”不离“故乡”,而故乡是青山绿水,是阡陌沧桑。
对于这份只有青山绿水才能承载的“乡愁”,杨凌的公仆们一直不忘。他们尊重乡土间朴素的情怀,让阡陌间的眷顾一直延续。
6年前,接踵而至的打击压垮了家住杨陵区李台村的胡桂荣老人。大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小儿子又遭遇车祸身亡,想起早年去世的丈夫,看着破陋不堪的家,老人本已瘦弱的肩膀再也无力支撑瓦砾下的风雨飘摇,中风倒地不起。
所幸的是,在村委会和亲戚们的帮助下,老人得以及时救治,但右腿瘫痪,失去了自理能力。那段时间里,老人每天以泪洗面,是村委会的关心、亲戚们的帮助和乡邻们的鼓励,让她苦苦坚持。
2011年,由杨凌示范区投资建设的景园小区正式建成投用。按照人人自愿的原则,杨陵区李台村和东桥村整体搬迁到崭新安居小区,两个村的所有村民不但享受到了每人每年八百斤小麦、八百斤玉米的“双八百”口粮保障,还免费住上了电梯入户、南北通透的现代住宅楼。
独居的胡桂荣老人也分到了一套一室一厅的新房,村委会考虑到她腿脚不便,特意把老人安排在了一楼。虽然生活有了保障,住的也好了,可平时的洗衣做饭、扫屋拖地等家务活,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她来说仍是一大难关。“想想就犯愁,不想活的心都有。”胡桂荣老人说。
而老人没想到的是,人住进了楼,乡亲们之间情分也跟着“住”了进来。“有的给我拿把菜,有的给我端碗饺子,有的帮我洗衣服、抹地……”说起乡邻们为自己的付出,胡桂荣掰着手指头怎么也数不过来。最大变化是村干部来的更“勤”了。“三社成天来,来了干些活才走。”胡桂荣说的“三社”是景园小区的社区管理员王三社,搬进安居小区后,他跑的更“勤快”了。“社区里有便民服务中心,群众有些事在家门口就解决了,现在只要在楼里转下就能服务群众,工作起来方便多了。”王三社说。
改变的是越来越好的公共服务,不变的却是浓浓的乡情。这“变与不变”还要从杨凌示范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初衷”说起。
2009年,国务院批复通过了关中—天水经济区,杨凌示范区被定位为次核心城市。翻开地图不难发现,在关天经济区里,杨凌的地理位置是最特别的一个。“恰好位于中心城市西安和副中心城市宝鸡的正中间,这意味着杨凌是西安和宝鸡两座核心城市最理想的中继地和交汇点。”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说。
自此,一直踏实奉献现代农业的杨凌,在履行国家使命的同时又添了一份城市发展的担当。“为杨凌人民建设美好家园是发展的初衷和动力,次核心城市建设对杨凌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魏建锋说。
以农立身,以引领旱区现代农业发展为己任的小城杨凌,一手抓示范,一手抓“吃饭”,现在又要抓城市建设。对于示范区管委会来说,无疑“压力山大”。“认真学习了关天经济区的规划,对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统一了思想,同志们什么也没说,就开始行动了。”作为当时分管城市建设的管委会副主任,现任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郭建树还清楚记得当时的情形。
然而,这项改善杨凌人居环境的“行动”从开始,就显得挺特别。
摊开2011年到2013年的城区图,对比在杨凌生活三年多的感受,记者发现:城区面积没有扩大,城市面貌却焕然一新。原来,与其他城市一味 “扩容”不同,杨凌一开始就守住了“城市边界”。杨凌城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在城市建设中,提升承载能力不以扩大城市面积为抓手,将方向着眼于旧城改造与完善城市配套,在质量上求实求精;改善人居环境不以大拆大建为方向,将目标定位于园林生态与文明素质提升,给杨凌未来留下“绿色家底”。
作为杨凌城市的建设者之一,杨凌城投公司总经理霍军告诉记者,杨凌的城市建设在设计上入乡随俗,在建设上低碳优先,在配套上一站到底,在古迹保护上原汁原味。“在空间上‘腾笼换鸟’,在人居上‘完善配套’,在建设上‘绿色环保’。全域提升优化杨凌的城市面貌。”现在分管城市建设的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冷劲松说,“要为提升杨凌人居环境,一张蓝图干到底。”
如果农民不愿意进城,或者城里人想到农村务农,人们可以“进退有路”么?当然可以,不过你得身在杨凌。
在杨陵区揉谷镇秦风村,一排排带有浓郁关中民居特色的“小洋楼”落落大方的伫立着,社区里一幢幼儿园已经封顶,正在进行验收。这就是杨凌示范区按照“居住田园化、产业模块化、管理社区化、服务一体化”的思路和“建筑景观协调、生态环境优美、生产生活舒适、人文管理和谐”的要求,为有意发展现代农业的职业农民试点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田园农庄。
田园农庄里,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有通畅的道路管网,齐全的生产、生活、产业规划,还有完善的医疗、教育等基础公共服务。作为农村承载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作用不变,田园农庄让原来农村承载的功能变为由城市承载。身在农村也能享受城市里的诸如卫生、教育等服务,在农村也能顺理成章的以城市的方式生产生活、发展产业。
在杨凌,城镇化由过去单一的农民进城,变成了如今的“双向选择”。既为城市和农村开启了双向交流的平台,也消弭了城市与农村的空间边界,让城镇化这个最大的内需与深化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有了具体的结合点。
“我们要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关天经济区对杨凌的定位,成为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的有力承载,成为关天经济区发展的有力支点,成为现代田园城市的有力示范。”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说。
缺乏完善的产业支撑是中西部城市最大的“城市病”。城市呼唤产业,产业也渴望城市支撑。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发展是潮流,也是发展的必然。杨凌示范区的“产城融合”不但谋求走的稳健,更谋求走的实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