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民勤(二)

家乡区县: 武威市民勤县

民勤沙枣

   大家熟知在沙漠中能生长的树木特别少,而沙枣树正是生长在沙漠中的树木,这样的精神虽比不上胡杨树坚强,但是她却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让人觉得不同。

   它的果实沙枣深受家乡人的喜爱,沙枣淀粉含量很高,营养丰富,成分接近高梁,可食用,也可酿酒、酿醋,制作酱油等,还有止泻、治肠胃不和等药效。用沙枣花酿出的枣花蜜,色味俱佳,止咳平喘。而家乡人并没有把它完全当做食用的东西,沙枣核又是制作“珍珠”门帘的主要原料。沙枣上的肉质去除后,露出橄榄形硬小核,多为灰色,间或红、黄,每个核上均有细密纵向的黑纹线。做法是将洗净的沙枣核蒸软,用丝线穿成串。穿前,十分讲究对颜色的选择。每串长度与房门相当,用一木条将数串一端固定,最后用彩漆精心描绘上“二龙戏珠”、“熊猫”、山水风光等名画图案,喷上清漆晾干即成。如此做成的门帘,其色泽油亮艳丽,犹如串串“珍珠”,耀眼夺目,是很好的门面装饰品,为河西群众近年所新创。

民勤人参果

   通常所说的人参果是一种原产于我国武威地区的水果,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与矿物元素,具有保健功效。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提及此果并加入了神话色彩。

   它本名不叫人参果因其确有一定的营养保健和祛病益寿的作用,故又称其为人参果。 这种人参果在我国曾一度称之为香艳茄、香瓜茄、香艳芒果、金参果、长寿果、紫香茄、甜茄、香瓜梨、香艳梨等。虽其别名甚多.但应视为一物。

   “茄瓜一人参果”可食率达95%以上,具有低糖、高蛋白和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的特点。据化验分析,在每100克成熟鲜果中,含蛋白质1.9克,是黄瓜、番茄的2倍,鸭梨、金帅苹果的9倍;总糖3.1克,与黄瓜、番茄相近,而远低于鸭梨与金帅苹果;粗脂肪0.2克,与黄瓜、番茄相等;维生素C130毫克。是梨与苹果的32倍,黄瓜的14倍,番茄的6.8倍;维生素B10.25毫克,是番茄、黄瓜的8倍,苹果的5倍;维生素B20.27毫克.是黄瓜、番茄、鸭梨的9倍;胡萝卜素0.9毫克,是番茄的2倍,黄瓜的10倍;总氨基酸1818毫克,必需氨基酸253毫克,均远比黄瓜、番茄、梨与苹果高;特别是微量元素硒高达3.34毫克.分别是黄瓜、番茄、梨、苹果的8.8、22、12、11l倍。还有钼3.44毫克,镁11.2毫克,铁6.59毫克,锌1.14毫克,锰0.39毫克。钴0.332毫克。从以上化验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茄瓜一人参果”所含的营养成分确实较高,也较为全面.食之能补充人体之需要,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

扇子

  听起来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扇子,但是其实在我的家乡它是端午节所需要的一种吃的。

 在甘肃省民勤县,每年的端阳节,家家户户都要蒸做这种叫“扇子”的面食。从外观看,它酷似人们常见的扇子。
和中国其他地方的人们在端阳节吃粽子、戴香袋、系五彩绳、喝-酒、插杨柳枝、赛龙舟一样,民勤扇子的来历,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据史料记载,今天民勤的大部分户族,是明代洪武至成化时期从浙江宁波和江南应天府迁徙到民勤的。当时的明朝政府实行军屯战略,这些南方的军卒,便在民勤定居下来,成为民勤最早的屯田移民。有了移民,就有了移民文化。因为移民迁出地的习俗会随着移民传播到迁入地,并受当地原有习俗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进而与当地习俗文化融和,形成介于南北之间的一种新的文化品种。移民文化便应运而生。一种民俗、一个建筑甚至一首歌谣都会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扇子”也不例外。

  调查得知,在浙江宁波一带,自古就有在端阳节“发庚贴”、“送扇”的习俗,如是某家在年内要娶媳妇,就要在端阳节这一天发庚贴;如遇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端阳节,则娘家父母兄弟,要向女婿家送去扇子、手巾、麦饼之类的礼物。扇子按性别和身份分出等级,送女儿、婆母、姑嫂的是制作精致的细竹扇;送公公、阿伯、女婿的是大芭蕉扇;送给小叔的就是一把纸折扇了。也有未婚青年男子,在端阳节这天把扇子送给自己的意中人。由此可见,扇子承载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最初的民勤移民,保留着这种风俗习惯。但是,民勤不象江南水乡,盛产竹子和芭蕉。没有竹扇和芭蕉扇,就创造出了面扇,在遄阳节这一天,相互向亲人们赠送。

梦想吃货(2014-10-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