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梧州骑楼的历史,请先游英国领事暑旧址。这栋至今保存完好的骑楼不在现在骑楼城范围,而是位于河西的白鹤山上,当时算是城外。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月四日,清政府与英国在北京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附款》,附有西江通商的专条,将梧州府辟为通商口岸,作为领事官的驻扎处所。英国仅用24千铜钱的地价买下白鹤山等三个山头,又花五万元港币在白鹤山上建起领事署。1901年,领事署建成,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砖木结构,四边有走廊相通,前门有7条砖柱,从大门进去有厢房、办公室、住所等,屋面为琉璃瓦,这是梧州的第一栋骑楼建筑。英国人在这栋骑楼内工作和生活了24年。到了1925年的“五卅”一周年纪念日,梧州各界举行示威游行,英国领事很惊慌的逃下兵舰,退回香港,以后一直不敢回来。1928年,广西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到广州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壁约翰谈判,将梧州的英领事署收回来。1930年,梧州市将珠山辟为河滨公园。 骑楼是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外廊式建筑”,多为三四层,在临街面建造桩梁承托二楼,一楼大门前留空,作人行道,供行人来往时遮阳挡雨,远远看去,像“骑”在人行道上一样,故名“骑楼”。骑楼是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副产品,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由英国人首先建造。随着殖民化的扩大,19世纪末,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开始出现骑楼建筑。这个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风大、雨多、太阳烈。为了挡风避雨遮太阳,在城市街道兴建骑楼建筑。
1918年,广州市政所成立后,拆城墙、建商业街,广州开始引进马来西亚的骑楼建筑艺术,兴建商铺,骑楼在广州商业街诞生。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广州市政厅,广州正式建市,孙中山之子孙科为首任市长。从此,广州开始大规模兴建骑楼建筑,吸收了西方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创造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骑楼建筑。1921年10月8日,孙中山为了取道梧州北伐,成立梧州市政厅,孙中山女婿戴恩赛为首任厅长。从此,梧州在广西率先仿广州在城区内建骑楼,骑楼建筑开始在梧州城区诞生。
梧州大规模建骑楼源于1924年底的一场大火。
清朝,梧州特色民居主要以“竹筒屋”和仿北方的三合院、四合院为主。“竹筒屋”一般为砖木结构,大开间进深。大门有木板或砖石门槛,木门之内还设置有推栊(趟栊)和矮门,即使开启大门,屋内仍有推栊相隔。三合院、四合院采取北方的形式又结合了南方气候特点来建造,有单独的围墙,房屋内也是砖木结构。这种砖木结构的房子建造成本低,但是很容易发生火灾。
1924年11月30日,梧州发生特大火灾,北门外珠投岭24号商铺失火,时值东北风大作,火势蔓延入城烧毁4709间商铺,烧去全市7/10主要房屋。广西省绥靖会办黄绍竑认为这次火灾如此惨烈,除风高物燥之外,街道狭窄,施救不便,亦是个很大的原因。因此,他提议把全市街道加宽,火烧区域如此,其它区域也一律重新改造。赞成者均自动照办,不愿意的就派兵强制执行。梧州市商埠局决定“拆城筑路,挖山填塘”,将五门和城墙全部拆除,扩大城区面积,用城砖筑地下水渠、铺砌街道马路,街市规格参照广州(这也是梧州为什么有“小广州”之称的原因之一,广州人到梧州,如同回到家、倍感亲切)。而原来的坊式房已不能满足日益繁荣的商业发展的需要,骑楼逐渐取而代之。
2002年8月15日,时任自治区主席李兆焯和副主席袁凤兰经过深入的调研考察,提出梧州的城市建设、旅游发展要以山水、骑楼为核心内容,并拨出2000万元专款改造骑楼城。2003年6月,骑楼城改造工程项目开工建设。按照计划,骑楼城改造工程环境整治投资1.43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8亿元,骑楼城立面修缮工程441栋、共57109.44平方米,增建骑楼110栋、面积10550.7平方米,牌坊6座,雕塑10座。2004年9月30日,梧州市举行了隆重的骑楼城开城仪式。现在,面貌焕然一新的骑楼建筑既不失传统特色,又显现时代风貌,成为梧州一幅幅旖丽的立体风景画,游览在骑楼城,有如人在画中、画中有人。
我是李嘉鸣,正在参加网络营销能力秀,下面是我的
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Jenmy;
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59524445.html;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3108931907/;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0893190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