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今年73岁,行动灵活,常常上街赶集,下地缝衣,从来没生过大病。不幸在今年三月二十六日突然离世。据说,奶奶在临终前还在为我们做鞋垫,等我们在夏天回家看她时,送给这些她老人家一直操心的儿孙们。
来到了奶奶家乡,完整地参加了整个丧葬仪式,才知道洛南礼仪有特别的文化内涵,才知道这片土地上人们对待生与死的态度,才知道商洛能出现那么多文化名人的真正原因。
洛南的丧葬祭奠仪式格外隆重,充满对亡者哀悼,又充满着对生者的关怀;既有对逝者的留恋,也有对生者的勉励;整个仪式,不仅体现了人生哲学,又充满着对道家人文的阐释,让人震动不已,感慨万千。
先从致孝着装说起。洛南孝服可称我国至孝之装。老人在世时,就将孝布备好,女衫一丈,男衫八尺,女帽七尺,男帽五尺,老人过世后发给孝子们穿戴,称之为披麻戴孝。重孝子穿戴必是一身白:白孝帽、白孝衫、白孝裙、双裤腿扎上白布带、脚穿白鞋。更为特殊的是用麻线系两颗棉球于眼前,意不观邪色,不闻邪言,专心守丧。出灵时,男女孝子手拿柳木棍上缠裹着白纸条“哭丧棍”,边送灵边哭诉,孝孙走在最前面,接下来为儿媳,再下来为儿子,抬灵的走在最后边。场面盛大隆重,其势撼天动地,让人不由悲伤万分。
为亡故的人做铭旌楼是洛南最具特色的祭奠活动之一。铭旌楼共3层,高1丈3尺4寸,长宽2尺见方,铭旌镶在其中。所谓“铭旌”,也说法是为亡者撰写歌功颂德的祭文,一般为四六骈文,用泥金胶写在9尺红绸上。下葬时,盖在棺木上一同下葬,称之为“四皓”。
洛南的守丧吊丧非常有特点,充分展示出这里的人们对生与死的深刻解读,对生命真髓的阐释,对生活的无限企盼追求,一点一滴都体现着道家精神。
许多地方,人们都认为,红色是吊孝时最大的忌讳。可在这里,出灵的前天晚上,要举行的首件仪式,那就是别具一格的披红了。孝子们拿着哭丧棍跪在路口,迎接来外家人后,跪在灵堂前,外家人则拿出红被面,一一绑在众位孝子身上,谓之“披红”。这寓意为“否极泰来”。死者安息,放心归天,直赴瑶池,登临仙界;生者安宁,从此洪福齐天,大走红运,日子将越来越红火了。
祭奠仪式更为生动而感人的要算“献”了。外家人披红过后,孝子孝孙们要向亡者敬献祭品,名叫“献”。
“献”时,乐师唢呐奏乐,孝子们致祭。后由孝子依次跪灵前焚香奠酒。奠酒之后是献祭品,先取来许多只方形上菜木盘,每个盘上面放着一个馍或一只苹果,或其它水果,孝子孝孙们用头顶着,一个跟着一个,依次走着类似“扭秧歌步”的舞步。进三步一侧身,退两步,一扭腰,如古代仕女向皇上献礼一般,踏着唢呐的节拍,走向灵前,下跪,有专人取下放在灵堂上,孝子深叩头,起身仍然跳着去时的舞步,回到原处,再取一个祭品,重复着再次献上各类瓜果馒头等祭品。
“献”祭之后,紧按着是献纸扎,由亡者的女儿抱着纸做的“摇钱树”踏着节奏,向后退着跳着类似“扭秧歌”的舞步,而且在用尽全力跳动,让“摇钱树”迅速摇摆,据说跳的越起劲,主人家越高兴,如果摇的力度不大,主家就会多心的。亡者儿媳对面站着,左手撩起左边衣摆,配合着也跳着类似“扭秧歌”的舞步,瞅准对方拧身时,突然伸手,从“摇钱树”上扯下一片“金钱”,又迅速放进自己的衣摆中,这样边跳边扯,一直走向灵前献上灵堂。
此情此景和打花鼓无异。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欢乐之景,好似在欣赏一台歌舞,竟然让人忘记这是在祭奠。
洛南的丧葬仪式真的很别致,让我默默地回忆生前的奶奶,又默默祝愿她的后人。“贵生乐死、生死自然、生死必然、死而不亡者寿。”庄子把死亡看作人的必然归属,是精神得到彻底解放的标志,是人获得自由的必然。洛南的祭奠礼仪中无不体现着“生死齐一”的灿烂文化和思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