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是知道毛主席的亲家是京山人,后来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事实,并且还是一位女中豪杰。 张文秋1903年12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京山县孙桥青树岭村谢家湾。她的两个女儿刘松林、邵华先后与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结为伉俪,成为毛泽东的双重儿女亲家,并为教育和培养毛岸青的后代倾注了满腔心血。15岁时,她勇敢地冲破封建世家的羁绊,考入新式学堂—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经董必武、恽代英、陈潭秋的教育和引导,走上了革命道路。1919年,在武汉参加“五四”运动,任武汉学生联合会分会宣传员。在党的指导下,参加了中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湖北女师学潮,任女师学生联合会分会副主任兼武汉工团联合会分会副主任,并在武昌和汉口创办工人读书班,为发动工人运动和妇女运动做组织准备。 1924年3月,张文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我党早期党员之一。1925年至1926年,她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家乡京山县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党团组织,任中共京山县委妇女部部长、县委副书记、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委员、县总工会秘书及党支部书记,主持筹建京山县妇女协会,成为京山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张文秋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张文秋根据党的指示,在河南驻马店参与发动秋收暴动,后又在鄂豫边区从事武装斗争,曾任边区宣传部部长、暴动分队长及党支部书记。1928年,任湖北汉川县委宣传部部长兼妇女部部长、少共湖北省委机要秘书。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她机智勇敢地完成了各项艰巨任务。同年底,到上海从事工人运动,任浦东、沪西区委组织部部长,并兼任锦章、永安纱厂党支部书记。1929年春,党组织派她到山东工作,任中共山东省委妇女部部长。同年,在济南被捕入狱,在敌人严刑拷打面前,她坚贞不屈。1930年1月经党营救出狱至上海,在中央军委做机要工作,并兼任苏维埃准备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为在江西瑞金胜利召开苏维埃政权成立大会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前期准备工作。她还担任全国第五次劳动代表大会办公厅主任。1931年2月至1933年11月,她在上海国际远东第四局情报部做国际情报工作,后任国际交通部特派员,负责联络工作。1933年11月至1937年11月,她先后在江苏省委组织部、上海浦东区委做机要工作。她在秘密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胆识和气魄,受到党组织的充分肯定。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文秋到延安,在延安抗属学校做总务工作兼文化教员,并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毕业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留守处政治处民运股股长兼《生活星期刊》主编。1939年4月,调任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后方留守处主任、党总支书记。同年10月经党组织批准,赴苏联学习和治病,途径迪化(乌鲁木齐)时被反动军阀盛世才扣留,后又被捕入狱。在狱中党支部的领导下,她和战友们一起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46年6月经党中央营救集体出狱,回到了延安。她在中央党校二部学习。同年11月调任延安联防军政治部后方学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1947年3月,她到晋冀鲁豫地区中央局工作,参加了土地改革和整党。1948年6月到河北石家庄市委参加企业部门的建党工作。后调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任组织科科长、干部科科长兼党支部书记,为人民司法队伍的建立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张文秋有多位亲人英勇牺牲。她的两位革命伴侣刘谦初同志和陈振亚同志,先后为革命捐躯。面对敌人的屠刀和亲人的相继遇害,她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移,同敌人做坚决的斗争,充分表现出共产党人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精神,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张文秋同志任中国银行人事室副主任,并参与建立全国金融工会的工作。50年代中期,国家决定建立“中国盲人福利会”,她担任该会总干事。在她主持下,接管了旧的盲民协会,改组了全国各地的盲人分会,建起了盲人工厂,整顿了盲童小学,成立了盲人训练班,创办了盲人出版社,出版了《盲人月刊》和第一部盲人书籍,引入了第一台盲文印刷机,开辟了盲人学习、就业的渠道。1956年,她赴苏联、东欧等六国访问学习,有针对性地引进了国外盲人管理教育的经验和办法。她为开创我国盲人福利事业做出了突出 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文秋受康生等人的诬陷迫害,但她信念坚定,不惧邪恶,不屈不挠地反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表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1982年9月,张文秋在中央组织部离职休养。她不顾年迈体弱,整理史料,撰写文著,每日笔耕不辍。在90岁时,出版了40余万字的回忆录《踏遍青山》,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革命史料。 2002年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锋战士张文秋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