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独领风骚---聂绀弩

家乡区县: 荆门市京山县

古往今来京山有多少名人,当然最出色当属杰出的杂文家 古典文学研究家 诗人----聂 绀 弩。

聂绀弩诞生于1903年1月28日,故居在城关老十字街(现钟鼓楼路农机公司老宿舍处)。他在京山高等小学校毕业后,经恩师孙铁人的荐引,离开古老封闭的故乡,在广东做过军中司书,在南洋教书、做报纸编辑,接受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思想的熏陶。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与周恩来结识;1926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和邓小平、伍修权、蒋经国、康泽、谷正纲等人同学。1927年回国后,任中央通讯社副主任,兼副刊编辑、撰稿人。“九·一八”事变后,因组织“文艺青年反日会”发表抗日宣言,他被迫弃职流亡日本,在东京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又被日本当局逮捕驱逐出境。回国后即参与“上海反帝大同盟”,成为“左联”理论研究委员会主要成员。受聘于上海《中华日报》,创办著名文学副刊《动向》,结识鲁迅、茅盾、丁玲等,参加语言改革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为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作出贡献,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由党安排打入敌人内部搜集情报,返回上海后负责转送鲁迅先生所撰稿件到有关报社,参与创办和编印《海燕》、《文学新辑》、《木屑文学》、《热风》等刊物,曾发表过鲁迅先生的二十几篇文章。鲁迅先生逝世后,他参加治丧,被誉为鲁迅的十二大弟子之一。“七·七”事变后,聂绀弩与丁玲、艾青等一大批作家去山西、西安,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到延安考察,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与宴请。后随周恩来到武汉,被派往皖南新四军政治部工作。任《抗敌》主编,主编《文化战士》。1940-1942年他在桂林期间,先后任著名进步刊物《力报》、《野草》、《半月文艺》报刊编辑,写了大量的杂文。因为他的文章屡次痛击国民党反动派,受到反动派当局迫害,被迫几次赴渝,在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是进步刊物《艺文志》、《真报》、《客观》、《商务日报》、《新民日报》等编辑,西南学院教授。1947年,他被反动当局列入“六一”大逮捕名单,后由党组织安排离渝赴港,在《文汇报》、《大公报》、《野草》上发表了大量文章,痛斥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讴歌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建国前夕,他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并受邀参加开国大典,任中南区文教委员会委员。不久党组织派他到香港,任《文汇报》总主笔,被称为当时香港最红的作家。1951年聂绀弩回北京,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兼古典文学研究部副部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等职。研究、整理出版中国古典名著小说,成为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1955年因“胡风事件”牵连受到留党察看和撤职处分。1957年因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到北大荒劳改,开始旧体诗的写作。1962年在周总理的过问下回北京,被安排在全国政协任文史专员,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文革”期间,因有不满林彪、江青的言论而以“现行反革命”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粉碎“四人帮”后,他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恢复了党籍,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协常务理事,补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晚年卧床在家8年,笔耕不止,“冷眼对窗看世界,热肠倚枕写文章”,写出了大量回忆录、研究论文、旧体诗词,整理出版了自己几百万字的多种著作。1986年3月26日,聂绀弩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聂绀弩的文学建树、成就,突出表现在杂文写作、古典文学研究和旧体诗创作三个方面。他人生旅程的上海、桂林时期,是他杂文写作的高峰期。其杂文师法鲁迅,文字泼辣生动,思想尖锐深邃,具有社会批判的洞穿力和振撼力。夏衍说:“我认为鲁迅之后杂文写得最好的,当推绀弩为第一人。”建国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兼古典部主任时期,及从北大荒回京后至“文革”开始前,是他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时期。他以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和杂文家的思想洞察力研究古典小说,不仅整理出版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而且在整理研究中,阐发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其古典小说研究文章充满真知灼见,独树一格。人生的坷坎成就了一位杰出的诗人。错划右派,下放到北大荒后,聂绀弩开始写旧体诗,至直去逝。他的诗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心路历程和社会人生感慨,具有雄奇非凡的境界。诗作不径而走,不径而传,发表后,赢得了一切有识之士由衷赞佩,连王蒙、池莉等当代著名作家在创作的小说中,也原文照录聂诗和谈论聂绀弩。胡乔木为聂诗作序,称聂诗是“作者以热血和微笑留给我们的一株奇花—它的特色也许是过去、现在、将来的诗史上独一无二的”。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绀弩小说集》、《绀弩散文》、《绀弩杂文集》、《散宜生诗集》、《中国古典文学论集》、《聂绀弩全集》。

Dream(2014-10-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