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巍峨,横空出世。面临浩瀚东海,展现着磅礴山海气象。家住大罗山脚下,却对大罗山知之不多,虽在少时常游天柱寺、瑶溪等处。几年前,曾随朋友从瑶溪入山,过香山、游天河、登百家尖、下天柱寺,惊异于大罗山之奇丽景象;在参编《文化沉思》之时,搜集历代乡贤吟诵家山的诗文,诧异于大罗山之丰富人文;也曾在朋友游龙岗山时,自告奋勇地当了一回家山文化的导游。每次入山,总有思索,家山就是一座人文之宝库。
2009年9月中旬,我再次与几位朋友入大罗山:从钟桥入,瑞邑塘下回,历程数十里山路。途中初秋景色迷人,流动的小溪,飞扬的山花,清沥的库水,再附几声悠扬的梵音,总是那么令人沉醉。山路弯弯,曲折幽长。一路行来,满目青绿,我们遇寺而憩,遇观且休。聪明的前人因地制宜,以洞为屋、以洞建寺,为大罗山又一大特色。每到一处,欣慰、惊奇、愉悦、赞叹、百感交集,占满了我的行程。游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固然令人赏心悦目,但我更喜欢那种蕴含着深邃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在永昌堡中寻找那豪气冲天、金戈铁马抗倭硝烟,在古沙城遗址上寻觅娄氏昆仲在惊涛骇浪中的身影,在龙湾炮台谛听抵抗外侮的轰轰炮声,在龙岗寺上聆听犹如天籁的梵音晨钟。
所以,每到一处,我更在乎人文的部分。因为这种文化不仅能给予我们视觉的冲击,更有心灵的滋润,灵魂的震撼。唯有浸渗了人文元素的景观才会有无穷的韵味,才更让人魂牵梦绕。
我们从沙城钟桥入,几百年前的古桥依然,钟山古墓依稀。至钟桥岙底,沿山间的小路而上直到陶成洞。陶成洞在天柱山的南面,一个天然而成的山洞,洞内弯曲幽暗,石柱石屋依山而筑,夏凉冬暖。明代乡贤、嘉靖年间进士王激有诗写其风光:海内光先射,山云影乍移。何当谢尘鞅,长向此栖迟。(《与竹岩弟过陶公洞》)洞建观海寺,联曰:“;罗斯山以郁郁,观夫海且洋洋。”字极雅致、清丽。在寺洞内,一老者正在诵念佛经。同行的陈佐眼尖,发现石柱石刻联为梅庵先生手迹。温州沦陷时,梅庵先生入山躲日寇,对联也正是先生高风亮节的写照:“国土严净我常守护,梵音深妙令人乐闻。”幽山古洞、美文好字,凭白增添了陶成洞的人文色彩。
人文大罗山
从陶成洞右侧下山,翻出长坑,沿溪往银河水库而去。过水库约二、三百米,距路边数米,隐见一小石亭,中置一石碑,书镌“怀严亭”。阅小字知:民国间,七甲项氏为方便行人,在长坑处行善修路,未果而卒,其子续建,遂建此亭立碑纪念。亭中有联曰:“畏不能趋,请来小憩;行如恐后,莫作勾留。”朴素的语言折射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德。为善如斯。修路建桥是为善者最直接方式之一。如从岙底到天柱寺盘谷湖,羊肠山路崎岖陡峭,却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万历、顺治年间,有四甲孔氏二房七世祖孔景刚家资殷富,慷然出资修建了百步梯。山水有音诵善行,淙淙溪流,日夜叮咚,颂扬着大罗山宽厚的和善美德。
现在是涸水期间,百岗尖水库仍然水波粼粼,岗尖红旗飘扬,是勇敢者之迹。天河水库一片湛蓝,习习山风吹拂着登山者,沁人心脾。于此美景处,我们用过中餐,折回大坝,沿坝下右边的一条古道,直往化成洞方向而去。
这一路上,十亩地、黄云寺、罗隐洞、罗状元墓、化成洞等景点均在我们的计划游程中。由三块大岩石形成的罗隐洞据说是五代罗隐隐居之所,在罗隐洞不远处,有一保存完整的石质塔墓,称为“罗太师塔墓”,为佛寺高僧埋骨之所。但此塔墓常引人遐想不已:与罗隐寺有何关系?要不,怎么正面朝向罗隐洞呢?路边的一指示牌又称之为“罗状元墓”,说是明嘉靖时状元、江西吉水人罗洪先之墓;另有石碑所记,唐时罗冲曾隐居此处,自号“罗隐秀才”,故有“秀才垟”现名。不管如何,罗隐洞总是一处较有嚼头的人文景观了。
人文大罗山
喝过罗隐洞内甘凉山泉水后,继续向前,寻至化成洞。寺大门横有王正良先生行楷书额。此洞洞壁外黑内白,细石如水晶般明莹光润,故曰宝岩洞。清时张岳铭有诗“古洞非开凿,天然造化成”,故又称“化成洞”。据碑记,唐末宗室李集避乱曾隐居于此,五代后唐又有华温温琪隐居宝岩洞。清顺治间,天目和尚重修宝岩洞,命名十景,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大字如“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小字如“中岩”、“上岩”等。游览中,同行陈佐兄见案前有手抄经卷,书写有体,欢喜不已,欲索取,不果,掏出数码相机狂拍。这些均为古洞佛寺增添了不少人文与底蕴。
人文大罗山
化成洞中最为知名的是唐代千年古茶花,号称“世界茶花大王”,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我们沿着宝岩寺后侧山路过去,刚转个弯,见右侧由巨崖围成的、面积不到二平方的洞中,一株山茶树主干冲出洞口,于洞顶露天处分枝开花,枝叶异常繁密。洞顶部分目前被锈迹斑斑的铁丝网圈养着。轻轻抚摸着山茶树干,不由得心存敬佩:树底是瘠薄的泥土,树根却扎在岩壁的石隙间,漫延周边;承受了1200多年的风雨却依然屹立,枝繁叶茂;年年开花,花期长达半年。这是千年不败的精神意志,一颗永远火热的心绽放了千年的激情!这又是何等气势!
我们到时,宝岩寺大雄宝殿正在建设中,已初见雄伟端倪。当家和尚释阐成,俗系沙城四甲一村人,少年出家。主持宝岩寺以来,不辞劳苦,多方经营,修建宝岩寺多处殿堂。
从化成洞下山至瑞安塘下村时,暮色已降,华灯初上。大罗山为乡贤们的精神家园,而有了内涵丰富的众多人文景观,大罗山更加迷人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