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始称国立戏剧学校,国立剧专校旧址位于江安县城西街,原为县文庙。1939年至1945年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由南京迁至江安县,以此为校址,办学6年。其间剧专师生创作、排练上演了许多宣传抗日救国的剧目,为我国戏剧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戏剧大师曹禺、谢晋等曾在这里教学。旧址新中国建立后因修建县招待所,拆除了一部分,现保存了原文庙之中殿、乡贤祠、忠义祠及厢房。1985年江安县人民政府将旧址辟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江安史料陈列馆”,收集和陈列有关剧专史料5000多件。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剧专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唯一的一所话剧高等学府,十四年中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全国解放后,除少数同学因故改行外,大都活跃在文艺战线上。剧专于1939年4月8日迁来江安,45年7月离去,这段时间是剧专14年办学历史中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是其发展史上最艰难,最关键的黄金时期,是师生创作和演出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剧专培养人才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校生活最丰富的时期。在教学上名师荟萃,可说是黄金时代,如曹禺、洪深、焦菊隐、吴祖光、黄佐临、张骏祥、章泯等;演出上,从莎士比亚经典之作到学生习作剧稿,古今中外,八方汇聚;学生运动时起时伏,充满了青年的抗战爱国热情。生活上是艰辛的,吃“八宝饭”(米中含有泥头、谷子、稗子、碎石、老鼠屎等),喝的是豆芽清汤—十几根豆芽煮的一大木桶汤,校友们嬉称如果要在汤里夹到一根豆芽,需十分高超的技术才行,点桐油灯。由于设备简陋,全校只有唯一一台钢琴,许多同学为了学好音乐常常晚上练琴,校友周牧回忆,一位女同学有一次晚上练琴很晚了,由于太疲倦而伏在琴上睡着了,将油灯打倒烧坏了琴键,她急得直哭而饭也吃不下去。而电影大师谢晋在江安读书时期,每天上课后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排练场上。每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到江安老城墙时,剧专的学子们纷纷来到城墙上、操场边,练声、练功、练琴,书声、音乐声、练功声弥漫于小小的剧专文庙校园里,给人以充满希望、理想和宁静而神圣的感觉。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复杂,生活艰辛的条件下,整个学校仍是弦歌之声不绝,读书风气很盛。当今中国戏剧、电影、文学艺术界许多名家大师,都曾在江安生活学习多年,江安成为了剧专师生的感情圣地,心灵的家园。
剧专在江安的六年中,结合戏剧教学,先后公演了《凤凰城》、《正气歌》、《岳飞》、《流亡三步曲》、《雷雨》、《日出》、《北京人》、《蜕变》、《家》、《塞上风云》、《清官外史》、《哈姆雷特》、《伪君子》、《野鸭》等中外有名话剧、歌剧以及街头剧、杂技、木偶戏200多个剧目,其中《哈姆雷特》、《家》、《北京人》、《蜕变》等是在我国首次上演。
在历史的长河中,六年——不过是流逝的一瞬间,但是在江安人民的心中,在当年生活在江安的剧专师生的心中,却留下了一段永远难忘的美好回忆。为了尊重历史,纪念为中国现代戏剧影视事业发展及江安的社会进步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的国立剧专,追怀并增进当年剧专师生与江安父老兄妹结下的深厚情谊。江安县政府于1985年9月将原剧专旧址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9月宜宾市公布为地区级文保单位,1988年10月正式成立《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特聘戏剧大师曹禺为名誉馆长。1991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1994年列编3人专职管理该馆并免费对外开放。2010年成为中央戏剧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四川省委、省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国立剧专里面陈列着许多可以参观的历史照片等资料,想要了解的,可以到馆里去参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