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即将要丢失的明珠——西海子

家乡区县: 山西省神池县

      大凡来过神池的人都知道,所谓“神池”是与一个叫作西海子的湖泊息息相关的,到神池,首先必到西海子。西海子在神池县城的西面,它依山傍水,地势低洼,周围群峰拱列,层峦叠嶂,构成道道广袤的屏障。说是西海,其实不过是一洼水,面积也不是甚大,但就是这不大的一洼水,却是甚有来头,甚至“神池”一词也是由它而生。
相传,西天王母久居瑶池,寂寞难耐,一日忽突发奇想,邀观音菩萨到人间游玩。观音欣然应允。于是乎,驾起祥云,飘忽间已到了管涔山北麓的上空。驻足俯瞰时,一座城池在滚滚黄尘中若隐若现,耳边尽是阵阵怒吼的狂风。面对面此等恶景,王母意兴阑珊,不由哀叹“此处好不荒凉!”,便欲打道回府。好在观音慈悲,自净瓶中取出细柳一枝,只轻轻地那么一摆,顿时,四宇澄清,一滴甘露化为城边一泓池水。因此池乃神仙造化,故神池也因此而得名。
一泓池水,和谐社稷,福泽万代千秋。乡人感恩戴德,将那一泓池水尊称为“西海子”,以夸王母和观音造化之功。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它寄托着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也恰恰为神池增添了一丝浪漫的色彩。而不管怎么说,作为“神池”,今天的西海子已经成为神池县一张独特的名片。
      其实关于西海子,古人在史料上也有极具魅力的文字记载。《大清一统志》载:明代刘孝志撰《文昌词碑记》记述“宁武北距黄花岭,皆重岭叠嶂,贫道虬盘。自巅抵麓十五里,逾岭而下,地少平,有水一泓,出无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胥不生,名曰神池。”清代,李识蒙撰《神池清界碑》文载:“宁武郡治,背倚黄花岭。迤北,群山之麓,有水一泓,湛然清澈,无旱乾,不潦溢,若有神焉,故池以神池名。”
古人神秘的渲染,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轴。据传说,古时这里四面皆泉:北有鸡儿山下的对儿泉,东有温岭山下的温泉、马头山下的东泉,西有莲花山下的涧泉,南有坝堰梁下的南泉。五处山泉集流成溪,弯弯曲曲汇入西海子,犹如五条欢腾的玉龙托着一个精细的玉盘,人们称它为“五龙托玉盘”,明正统13年(1448年)即以池取名建神池口巡检司,明嘉靖18年(1539年)设神池营,清雍正3年(1725年)又以池取名建神池县,建国初曾一度并入五寨县,后又恢复县制,“神池”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西海子海拔比东岳泰山还要高出八米。但这还不是它今天名气比较大原因,究其原因,还要追溯到1948年。当时,解放战争正进入最关键的时刻,党中央机关从吕梁兴县蔡家崖转赴河北平山县西北坡村,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路居神池时,因毛主席感冒休息,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则慕名兴致勃勃地登上“海龙头”(西海子东北有从北城墙延伸出来的约200多米长的一段加厚城墙),专门视察了西海子。据当事人回忆,那时的西海子水面很大,约有1200多亩,一片汪洋。池周围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荒芜和茂密的野草。虽值初春,但各种植物已一片葱绿,池里蛙鸣一片,池边零零星星的山花在春风吹拂下迎风怒放。池中野鸭泛水嬉戏。西海子就像一块巨大的绿色翡翠镶嵌在万山丛中。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难怪周恩来、任弼时看后也感慨万端,赞叹不已。中央领导的西海之行,现在已成为神池历史的一段佳话。前几年,神池人民还在原址恢复重建了“毛主席路居纪念馆”,除了要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重要的是要让后人记住在西海子湖畔,有伟人们留下的深深的脚印。
      然而,就是这么一片水域辽阔、风景优美的风水宝地,竟在那段疯狂的岁月里,遭到严重的破坏。那时,人们头脑发热,言行激进,规模宏大的群众性运动如火如荼展开,大干快上,战天斗地,截潜流,挖城墙,向自然宣战。造反派为了破除人们对西海子的神秘,调动几十台抽水机集中力量,昼夜不停地向这片圣洁的水域发起进攻,轰隆的机电声震耳欲聋,显示着“人定胜天!”的威力。历时几个月,在强大的人类面前,水终于被抽干了,日渐干涸,西海子成了一块沼泽地,蚊蝇乱飞,垃圾成山,臭气冲天。西海子从此名存实亡,神池再也无池可神!
      “天上瑶池,人间神池”即将成为一个美丽的传说,“西海子”也即将成为一颗即将丢失的明珠“。

电子商务郭智婷(2014-10-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