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风俗节日你知多少?
一、风俗节日
1.春节。习惯上称“过年”,是兴宁人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过年时出外工作的兴宁人都会回家过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称为“入年卦”,之后,人们忙着筹备年食、年货和应时糕果,酿造富有客家特色的“老酒”,制作用糯米做的“煎堆里”或“金团里”(宁塘、宁中、宁新等几个镇称为“油果里”,用于办白事或做斋时才叫“剪堆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兴宁人民十分注重取兆意,不可以骂人,不准讲不吉利的话。俗语谓:“入年卦,就讲好话”。
正月初一。人们一清早(零时)就有三牲、果饼、香烛敬“赵公元帅”,大放鞭炮接“财神”,故除夕半夜有放鞭炮之俗。天一亮,族人齐集祠堂祭祖,仪式庄重。50年代以来,此俗已被逐步革除。祭祀仪式也比较简单,很少有一族同祭,而是各村各屋分别敬祭,大多有长者参加,青年人甚少知其仪式、内容。 初二、初四是探亲访友。初三,俗称“穷鬼日”。这一天人们不外出作客。现旧俗已改,初三照常作客,且这天文娱、体育活动特别多。 正月初五称“出年卦”,表示已过了年。俗语有云:“年过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2 .赏灯 “赏灯”为兴宁、五华部分地区特有传统节日,等同于元宵。时间从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不等,视各宗族各村情况而不同,正月十一、十二为最多。期间在“赏灯”节前有“升灯”(正月初五至初十)、节后有“暖灯”(正月十六至正月二十八)。
其他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则跟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不同。
二、风土人情
客家民居 。兴宁的北边主要是山区,它的建筑以四角楼为主,村子成长方形,二层结构;因为地理关系,村子都傍山而建,一般也有水塘,旧时客家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没有鱼塘的话,要吃鱼就困难了。据老人介绍,四角楼在修建的时候,花费极为惊人,特别是用于建墙和泥的浆水,用的全是糯米浆!由此建成的墙壁,极为坚固,一般铁钉都难于钉进。
兴宁的客家民居,主要分为北山南水两大风格。南边近似水乡,以围龙屋为主,主体结构是围龙屋,屋前有个禾坪,主要是用于晒谷等农事及红白喜事,禾坪前是口水塘,用于养鱼、洗衣和防火,夏天的时候,它就成了孩子们嬉水的乐园。大多数村子的前边都有一条用于农田灌溉的小河,小河里有鱼有虾。屋后有属于私人所有的茂密的竹林,竹林子里住着各种各样的小鸟,与人们和平相处。
当然,在现代化的今天,这样的民居已差不多被现代平楼所取代,而这样的建筑也成为了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
三、名人典故
兴宁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宋代,有竭力反对秦桧对金屈膝求和的探花罗盂郊;明代,有佛教临济宗传人何南凤,方志学家张天赋,爱民御史王天与;清代有《罗家通书》创始人罗庆辉,诗人、考据家胡曦,数学家饶宝书;近代,有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现代,有民主革命先驱何天炯、何贯中,无产阶级革命家黄文杰、陈坦、张中,闽粤赣边区领导人罗屏汉,爱国民主人士罗翼群,起义将领李振,岭东研究开拓者罗香林,地震研究科学奠基人李善邦,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如心,新兴版画运动先驱罗清帧,新中国电影开拓者袁文殊,“左联”诗人冯宪章,小说家白危,化学家罗雄才等。他们所处的时代各不相同,但在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建设桑梓文明等方面均作出了贡献。
“一桌两院士”:中科院副院长,高分子化学家王佛松与中国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汪懋华两人在兴宁一中读中学时是同班同桌的同学。
“一家三清华”:刁坊镇郑江村曾聚华屋(乐善围)一家三兄弟同为清华大学毕业。分别是:曾德元,任武汉市侨办主任;曾德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德安,原任葛洲坝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
“一腹四知县”:龙田镇环陂村的陈草堂,明嘉靖年间,生五子,有四子皆为知县官,人称“五子四知县”。陈草堂一家长期行善积德,嘉靖皇帝为表彰其功德,遂钦封方圆一里为司城——金城围,并钦赐“积善人家”之金匾。
“一屋五将军”:石马镇新群村的崇丰第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此屋建成以来人材辈出,出了五位将军:何廼英、何天祥、何学植、何宝松、何孟淳。何廼英(1885-1953),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少将师长,丰顺、南雄等县县长。何天祥(1900-1960),曾任国民党少将军法处长、广州北较场少将无线电台台长。何学植(1908-1979),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133师少将师长。何宝松(1911-2002),国民革命军157师师长,陆军少将,解放后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何孟淳(1916-1994),1937年任广州行营政治部少将主任秘书,建国后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
“一县六国脚”:兴宁县曾为国家输送了蔡锦标、谢育新、郭亿军、张小文、伍文彬、吴伟英等6名国家足球队队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