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爱情

家乡区县: 延安市宝塔区

      陈云(1905.06.13-1995.04.10),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陈云同志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就担任党中央的领导工作,经历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参与了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多次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陈云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开展和成功,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不朽功勋,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尊敬和爱戴。

在1937年11月29日,陈云乘飞机从新疆来到了延安。当天,于若木第一次见到陈云。当时,于若木出席了当天举行的欢迎会。“我离主席台比较近,大概就是三四米,所以主席台上的人都看得比较清楚。陈云同志讲了话,他的上海口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政治家风采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于若木零距离接触陈云,是在陈云生病的时候……

陈云4岁的时候,父母先后病逝,从小就落下了流鼻血的毛病。在延安,他的老毛病复发,鼻血出得很多,流个不止,不得不休息。组织上考虑要派人照料陈云。于是,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邓洁就到陕北公学5队去挑人。于若木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于若木是中共党员,而且历史清楚,政治上可靠。当时,于若木18岁,得知是组织上的决定,也就服从了。在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陈云和她之间产生了感情……

于若木走到写字桌前取出一叠复印件。这是三封写于1939年的信的复印件。这三封信,有一封是陈云写的,有一封是于若木写的,内中都涉及了陈云和于若木的婚恋。另一封则是于若木的妹妹写的。
于若木说:这三封半个多世纪前的信,竟是在陈云去世后在北京集邮市场上发现的!那是薄一波之子薄熙成发现的。这三封信,有一封信署名“陈云”,引起了薄熙成的注意。他花了2000元,买下这三封信。这是寄往英国伦敦的信,信封上盖着“西京(长安)”字样的邮戳,表明寄自西安。薄熙成把信买下之后,转赠给陈云之子陈元。陈元把信交给于若木,于若木惊喜万分!

于若木说,信封上的英文,是她写的。信是从延安托人带到西安寄出,而收信则是通过陕北榆林转往延安的。收信人“YU DAWCHYUAN”,即于道泉,于若木的长兄,当时在英国伦敦。那时,陈云、于若木以及于若木的妹妹在延安。于若木要给大哥写信,叫妹妹和陈云也各写一信给大哥,一起寄出。
于若木的大哥于1992年在北京去世。这三封信,显然在大哥从英国回国时带回来。至于这些信,在于若木的大哥去世后怎么会流入集邮市场,尚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是很明显的:信封上贴着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邮票,引起集邮者的兴趣。当然,在弄明白这三封是谁写的信之后,人们才明白,信才是无价之宝!

于若木的信,写于1939年5月28日。她在信中向大哥报告了她和陈云的婚恋情形:
陈云同志在工作,我在学习。他住在机关里,我住在学校里,每星期六我到他那里住一天,这是延安所谓“住礼拜六”。
……虽然他大了我14岁,但是我对自己的婚姻很满意。他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忠实的人,做事负责任,从不随便,脾气很好,用理性处理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所不痛快的是两人能力地位相差太远,在他面前愈显得自己的幼稚无能。……
陈云的信,写于1939年5月21日夜。在信中,陈云以2/3的篇幅向于道泉介绍国内的抗日形势。之后,陈云才向这位未曾谋面的大舅子作如下自我介绍:
说了半天,也想介绍一下我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我是江苏人,出身于贫苦的家庭,5岁时父母均去世,依舅父而生。自高小卒业而后,无力继续学业,即在上海书店为学徒有7年余,此后10余年东奔西走直至如今。前年冬由欧返国,病中与陆华(即于若木)认识,于客岁3月结婚。我们在政治与性情上一切均很合适,惟年龄相差太远,今年我已35岁。
这几封从北京集邮市场上发现的弥足珍贵的信件,真实地记录了陈云和于若木当时在延安的婚恋情况。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www.wm23.cn/hellotongtonghao

我的微博主页 http://weibo.com/Hellotongtonghao

我的博客主页 http://blog.sina.com.cn/u/1908030107

我的梧桐子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64825857.html

 

hello彤彤好(2014-10-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