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年,全县共有普通小学173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在校学生45460人,毕业生数9117人;普通中学26所,在校学生36534人,毕业生数8209人;幼儿园13所,在园幼儿8039人。全县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6939人,其中专任教师4627人。高考本科达线数和本科达线率均创历史最高,本科达线1991人,本科达线率35.4%。春季为12名学生办理了高校毕业生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总计资金152800元。为本专科大学生、研究生办理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近600万元,受益学生1000余人。
初等教育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谕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订“壬子癸丑”学制。民国3年(1914),固镇初等小学堂成立,为固镇县推行新学制开创了良好的开端。民国12年(1923),地方创办固镇女子小学,2年后并入固镇完小作为女生部。民国17年(1928),宿县佛教会在任桥创办育英小学。民国21年(1932),受陶行知教育思想影响,创办固镇平民小学。此时固镇县共有:固镇、沱河集、湖沟等3所公立完全小学(简称完小),连城、濠城、稿沟、公平、任桥集、九湾、董庙、瓦疃、官沟、兴隆、保安、马岗铺等12所公立初小。民国33年(1944),道德会创办固镇坤德女子初小。民国34年(1945)秋以后,各区、乡、保开办国民小学,较偏僻的区乡只开办中心国民小学。民国37年(1948),固镇有示范中心第一和第二国民小学,灵璧师范附属小学、保国民小学、私立崇正小学和群立小学。固镇附近开办的保国民小学有:殷楼、东北庄、曹庄北、曹庄南、前台、曹圩、方坎、南王圩、北王圩、孟庄、瓦坊等11所。
1951年8月,固镇的私立崇正小学与国光小学合并成立公办第二小学。从此,固镇县只有公办与民办两种办学形式。1953年出现民办公助形式的办学热潮,教育质量相应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小学教育稳步发展,教育呈现空前兴旺的景象。
在1959~1961年的3年饥荒中,在校学生空前减少,教育趋于低潮。1963年根据“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农村开办耕读小学,聘用了大批民办教师。
1965年底,固镇县计有小学657所,在校学生4.14万人,小学教师1730人,其中民办教师403人。1966年,扩建小学戴帽初中班,但因处于停课状态,大多数有名无实。
1978年~1980年,县教育局2次调整学校布局,停办小学戴帽初中班。截至1985年底,全县共有小学332所,在校学生8.03万人,基本形成合理的小学教育网络。1984年,经蚌埠市教育委员会验收,固镇县有9乡、1镇达到普及初等教育标准,1985年又有20个乡普及了初等教育。其余21个乡的普及任务,将于1986年完成。[10]
中等教育
民国28年(1939),伪固镇区长徐荫堂在东岳庙创办区立固镇初级中学。民国34年(1945)10月,灵璧县国民政府迁驻固镇,将其改名为灵璧县立初级中学,并于次年7月迁往灵城。民国36年(1947),王奎壁在新马桥创办私立正明中学。
民国38年(1949)春,中共民主政权的江淮中学(驻五河)设立固镇分校,不久升格为固镇中学。1949年10月建国后,创办湖沟初级中学。1958年创办任桥、刘集、王庄、曹老集、新马桥等5所初级中学,1959年创办唐南初级中学。
1965年7月固镇县建立时,共有9所普通中学,其中完全中学(简称完中)1所;在校学生2859人,其中高中生224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普通中学教育畸形发展,只要在几间破草房门口挂上“××中学”的牌子,便可以收生“闹革命”;部分小学也办起了戴帽初中班。1966年底,固镇县初级中学猛增至40所。当年,高中未招生;初中招生指标仅为684人,但却收进2362人,使初中在校学生达3956人。
1969年秋和1972年春,蚌埠第一中学下迁固镇县清凉、连城、宋店等地办学,致使部分初级中学增设高中班。1972年,固镇县完中已达15所,收新生356人,使在校高中学生达1905人;初中调整为14所,在校学生10798人。1973年春,在固镇二小初中班的基础上成立固镇二中。1977年,完中发展到22所,致使小学和初中的教师逐级上调,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1978年,完中调整为12所,初中调整为20所。1979年11月,县城开办一所初级中学——固镇三中。1980年,进一步调整完中布局,全县共有固镇一中、固镇二中、湖沟中学、任桥中学、新马桥中学、石湖中学等6所完中,另外还有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的1所附属中学。1985年,全县共有完中7所、初中40所,其中县属初中14所。[1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