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是一座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从明代建城到解放后,形成了150多条古老而又特色的大街小巷,在这些街道当中蕴含着很多老城故事,随着城市发展的进行,很多老街巷消失了,但他们的故事仍然被“老呼市”们常常回忆着。作为一名呼和浩特市的土著和一名“老呼市”,我不得不说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太深。所以借此机会,我想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呼和浩特市的故事与历史,让更多的人爱上这个城市。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位于华北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平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自治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呼和浩特市早在康熙三十三年是被称为“归绥”的,那时的新城被称为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被称为归化城,城内则聚居着居民。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那么,今天就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旧城归化市把。
早在明隆庆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在万历九年年间,阿拉坦汗和他的夫人三娘子就准备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区域建立一座城池,取蒙古名为“库库和屯 ”,为了与明朝搞好关系,特意请明王朝赐名,而“归化城”一名便由此而来,即当时的旧城。当时城池街道设计极为简单,只有大召和席力图召,形成了一个城池两个召庙的布局。所以归化城俗称“召城”,讲归化城的历史就离不开召庙,讲归化城的街道也离不开召庙。根据《蒙古及蒙古人》一书的记载,清代归化城的土地按召庙分成了许多的地段,分别属于个召所有,而各召在向汉族商人借钱修建房屋,再通过出租房屋来抵债。自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各召的大喇嘛每年都会进京献礼,召庙所收银两便所剩无几,汉族商人便去索要其债款。喇嘛们只好以房屋抵债,汉族商人便成为了房产的主人,随后他们便利用这些房屋做生意,房屋不够的时候还要再盖。而喇嘛们不愿让商人们开辟新的土地去建造房屋,商人们只好在旧房的旁边再盖房,这就形成了房挨房,房落房的街道景象。很多街道的建筑压在路上,形成了锯齿的形状,这就是当时归化城的街道状况。
归化城还有一段光荣的历史,虽然不是主角,但其也是功不可没。康熙年间漠西蒙古部噶尔丹发生叛乱,清政府决定出兵征讨,经过乌兰布通(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之战,噶尔丹军虽大败而退,但实力并未完全削弱。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康熙帝决定兵分东、中、西三路,第二次进攻噶尔丹。五月,康熙帝亲统清军进抵克鲁伦河。噶尔丹知不能敌,率军西移,在昭莫多遇到费扬古率领的西路军拦击,双方展开殊死血战,结果准军主力丧失殆尽,噶尔丹从此一蹶不振。为平靖北疆,康熙帝决定亲赴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部署方略,相机剿抚准噶尔残部。同年九月十九日,康熙帝率八旗将士2390人及文武大臣,出巡归化城。十月十三日,康熙帝抵达归化城,受到官兵和百姓的热烈欢迎。随之,驻跸于崇福寺,并大宴随行将士及土默特蒙古官员;随后又赴席力图召观傩舞,并对扩建的席力图召赐名为“延寿寺”。同时,康熙帝在归化城调兵遣将,部署军务,并给噶尔丹送去劝降书。土默特官兵在康熙帝临行时,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娱乐活动。康熙帝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蒙古摔跤与射箭比赛。十月二十四日,康熙帝率军按计划出巡鄂尔多斯蒙古诸旗。康熙帝出巡归化城,历时35天,对清廷安抚蒙古诸部,瓦解噶尔丹势力,部署北疆军务及体察蒙古社会民情都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这件事情在归化城最典型的历史遗存就是“康熙平定噶尔丹纪功碑”,保存十分完好,今天还可以看到。
呼和浩特的历史不是一语就能道尽的,以上也只是断章取义的讲述了一些主要的部分,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呼和浩特的历史比起那些有名的古都也毫不逊色。作为一名呼和浩特人我感到非常骄傲与自豪,也希望大家能通过我今后对于呼和浩特历史的介绍给予这座城市更多的关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