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卫之一——安东卫(三)

家乡区县: 日照岚山区

据《安东卫志·形胜篇》载:“原建城卜基于今卫城北十里之坊口,遗迹尚存”。何时移于今之安东卫地,其说有二:一说是洪武之季时。康熙十年卫守备赵双壁,在《卫志·文昌阁序》一文中说:“安东卫城,建自旧明洪武之季时……汤信国巡视抚辑,至卫西北经营区划,欲建城郭……土木未兴,偶有青鸾衔旗于斯,即今之卫堂处也。信国环视形胜,见左山如屏,右河如带,大海绕于前,关山耸于后,遂移其地,而城成焉”。此说虽未交待具体建城年代,并带有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历史时代,是汤和巡视后所建。另一说是明弘治三年所筑。如《山东通志》(雍正本)附记安东卫城一文载:“明弘治三年(1490)所筑,周五里,高二丈一尺,厚二丈,垛口一千三百,门楼四座,池宽二丈五尺,深八尺。”上述二说虽然不同,建筑年代相差百余年,但原建城于坊口,后移今之卫地,事实无讹。卫城后经山洪冲激,城池损坏多处。嘉靖年间,卫经历司何亨,呈请朝廷拨给官银一千两,稍事修葺,始有改观。城上,除门内俱有门房三间,供藏武器之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共设八铺、小巷四铺,按时巡更,以防盗贼。戊申(康熙七年)地震,城池悉毁,圮为平地。
除城池外,城内建设主要有公署、儒学、仓库、武器库、演武厅、庙宇等等。公署有按察司、守府、卫衙、经历司(在卫堂东)、镇抚司(在卫堂西)、儒学署(在西街路北,后为文庙)、巡检司(在卫府后)、千总署(在北门内西街)、左所(在仪门东)、前所(在仪门西)、安东营(在北门内西街),还有仓库(在卫治东)、监牢局(在卫南门里西南隅)、火炮局(北门里街东)、武器库(在卫堂东)、演武厅等。庙宇有关帝庙、三官庙、镇武庙、火神庙、城隍庙等。大街有东西石坊。这些古建筑,历经明、清多次兵火和康熙戊申地震,久已废圮。
3卫墩台
编辑

墩台,是古时用以举烯烟、传敌情,以防不虞的军事通信设施。安东卫的墩台,主要设在沿海汛口要地。每个墩台配有旗、锣、烟筒,有警必举,千里之地,瞬息可知。当时设在日照境内的有两种墩台:一是军墩,即由巡查军士护守之墩,计有皮狐墩、石门墩、黑漆墩、泊峰墩、昧蹄墩、张洛墩、涛雒墩、小皂墩、温桑墩、南石臼墩、北石臼墩、万疋墩、董家墩、南青泥墩、北青泥墩、钓鱼墩、湘子泊墩、石河墩、湖水墩,以上二十墩隶属石臼所千总。二是民墩,即由民卒护守之墩,计有杨家墩、孙家墩、相家墩、夹仓墩、蔡家墩、焦家墩、新添墩、牛蹄墩,以上八墩隶属夹仓镇巡检司。每墩设卒四名,总计墩卒(包括军士和民卒)一百一十二名,每名供给工食银四两。墩下置赡养地八亩,建安息房数间,供墩卒安置家室之用,以便他们种桑麻,养鸡犬,守墩为业。一有紧急军情,白日则燃起狼烟,黑夜即照明信火,信息传递至速。嘉靖三十一年和三十四年,倭寇窜犯日照沿海一带,皆被击退,无不奏效于墩卒的尽职尽责。
4卫屯田
编辑

古时的屯田,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安东卫所属屯田,都属于军屯,只使用于驻军。明制屯田,以正丁应役,余丁耕田,征其税为军饷,缺少部份以屯丁补之,此乃古之寓兵于农之法。每屯丁授田二十五亩,岁纳粟三石,征解于卫仓作军需。卫的屯田地原额为一千六百六十五顷,坐落在诸城、日照二县,各有屯名。其中坐落在诸城县内的原额地一千三百三十七顷五十一亩,屯名有大埠屯、张家屯、孟家屯、监家屯、毛家屯、稍坡屯、福盛屯、曹化屯、梁山屯、吴家屯、蔡家屯、于家屯;坐落在日照境内的原额地三百二十七顷四十八亩,计有斗沟屯、白石屯、赵家屯、朱家屯、竖旗屯。至明末屯政废驰。清代,除漕运地方屯田仍属卫、所外,其余卫、所屯田转属州、县,改为民屯。安东卫的屯田,直至并卫于日照县时,才分别划归诸城、日照二县,裁撤屯田弁丁,屯户所领地亩,按规定缴纳地价,报官税契,由其耕种经营,原征屯粮,改为丁粮。
5卫城集市贸易
编辑

安东卫,自明清以来,既是海防要地,又是贸易通商口岸。内控鲁苏江淮辽阔腹地,外扼大海,是去高丽、日本诸国咽喉,海陆交通发达,城内城外,店铺林立,南北商客,络绎不绝。可谓商贾云集,人市如潮。卫城集市,发端明代,《安东卫志》载:“嘉靖初年,西大街三、八日为市,北大街一、六日逢集(后废)。嘉靖二十年,西大街三、八日大集。”此制延续至今,每日均有早市。卫城商业,至清末民初,已达盛期。
今日之安东卫,岚兖公路横跨卫前,岚坪铁路后贯通卫,新建的岚山港与之毗邻。

孤狼浩仔(2014-10-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