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故事里

家乡区县: 陕西省平利县

 

   当一簇簇依山傍水,犹如明珠一般散落在平利的村落映入眼帘, 当一座座古风古韵、绿水萦绕的石桥踏在脚下,当最后的目光锁定在那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徽州民居建筑群时,心一次次地被震撼,陌生 、熟识、亲切……各种记忆的符号此时一股脑地涌上来,融会在一起, 逐渐在脑海中明晰起来,让我们依稀能够感受到昔日“富可敌国”的 徽商风范。

   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大为增加,朱元璋进入安徽后缺 乏军饷,歙县人江元就一次捐助饷银10万两。明朝建立以后,为防御 蒙古残存势力南犯,在北部边境修筑长城,设置重镇,屯驻军队进行 防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消费区。为解决边饷,明政府利用国家 所控制的食盐专卖权,于洪武三年(1370年)实行开中法。近水楼台 的陕西商人通过大量粮食换取盐引,从而赚取巨额利润。因此,陕西 商人中的许多富商大贾都是从贩盐起家的,不少商人“赀数钜万”, 甚至受封为皇商。由于徽州距边塞太远,在明政府实行开中法的过程 中,徽商纳粮办引活动敌不过陕西商人的竞争,所以在盐业经营中还不 能居于优势。但很快徽商就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山陕商人。虽然这 其中有着地理经济的变迁因素,然而在平利人的眼里,这与当时徽商的 诚信是密不可分的。徽商吴南坡“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 “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的表示,胡仁之大灾之年不为“斗米千钱” 所动、平价售粮的举动,都使徽商“诚信”的风格得以彰显,进而成 为徽商集团的标识。   

       在如今,徽商在平利甚至在全国的故事对老一辈人来说,可谓是 了然于心,它们像时间一样深入到骨髓里。这些故事和传说,依然成 为今天平利人做买卖的励志故事和商贾名言。明正德、嘉靖间歙县商 人程澧出吴会、进松江、走淮扬、抵幽蓟、入川陕,“万货之情可得 而观”,他虽“坐而策之”,四十年后却“加故业数倍”就是一个典 型事例。许多人“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扰未厌焉。 ”歙县商人许荆南在荆州贸易,生意亏本自感无脸回家;其子许尚质 继承父业,“浮游四方,取什百之利”,前后在陕西和四川活动二十 年,虽家资百万,也“不竞芬华”。正是他们这种开拓进取、矢志不 渝、百折不回的勇气和经历,为徽州人树起了不朽的“徽骆驼”纪念 碑。正是这样,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 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 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坐在黄昏的夕阳下,龙头村的老农民贺某某说起 上一代流传下的这些传说时,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那个主角。历史 传说和文化就这样慢慢浸润到了每一个居住在平利的人们心中,使得 今天无论是贩茶卖木的平利人,都像这座古村落一样,保留着一个又 一个徽商的记忆,让人们带着回忆的光芒不断上升。

zhumingyan0813(2014-10-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