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达,主产稻谷、小麦等各种粮食,还盛产茶叶,白芹和板栗。工业则以生产丝绸而闻名。
在福布斯“2007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排名49;在福布斯“200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排名67。
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8亿元,是2007年的1.9倍,年均增长17.3%,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00.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1亿元,均为2007年的2.3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6418和13505元,年均分别增长12.5%和13.9%;溧阳进入了由全面小康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1]
2011年,全市完成工业纳税销售收入1267.8亿元,是2007年的2.4倍,纳税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从54家增加到121家,其中,申特钢铁、上上电缆、新时代控股、金峰水泥等4家企业纳税销售收入超百亿,华朋集团等7家企业纳税超亿元。累计实施总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38个,完成工业投入764.4亿元,江苏溧阳抽水蓄能电站、江苏绿成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只、省著名商标17只、省名牌产品31只。建筑业取得新业绩。2011年,全市完成建筑业施工总产值375.7亿元,实现劳务收入116.5亿元,均为2007年的2.8倍。实现“鲁班奖”和“国优工程”零的突破,被命名为江苏省“建筑强市”。现代农业彰显新特色。累计吸引“三资”43.9亿元投入农业开发,全市高效农业总面积达52.8万亩、高标准农田达40万亩。水稻单产实现“六连增”。累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575.6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9.4亿元,年均各增长18.3%。累计投入旅游开发50亿元,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90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6.4亿元
2011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0.4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成功举办2008“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天目湖中欧经济论坛等国际性会议,圆满举办中国溧阳茶叶节和天目湖旅游节,与美国联合市、荷兰莱瓦顿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11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8.7亿元,年均增长32.2%,高于规模工业产值增幅9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18%。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464件,引进海外人才218名、领军型创业项目45个。拥有“两站三中心”?[4]?40家。溧阳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天目湖机电创业园被评为省级孵化器和省小企业创业基地,正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为全省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连续4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称号,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市”。全民创业氛围浓厚,累计新增私营企业2980家,个体工商户12952户,新增注册资本276.8亿元。要素保障扎实有力,共有65个项目列入常州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向上争取各级各类扶持资金23.3亿元,通过复垦整理、增减挂钩、争取点供等方式,供地2.88万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