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城遗址 - 2 黑陶与鸟崇拜

家乡区县: 日照岚山区

黑陶是龙山文化的标志,也是20世纪学者们探寻中华民族源头的重要线索和依据。当1931年中国的考古学家完成了在章邱市城子崖的考古发掘后,一个共同的认识是,在中国东部存在着一种以黑陶为主的原始文化,这种文化就是著名的龙山文化。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但为城子崖龙山文化的建立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支持了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的原始文化范畴的确立,而且还以其自身的个性被认可为龙山文化的另一种类型——两城类型。这一类型随着后来在距两城30多公里的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而改称尧王城类型。无论是两城还是尧王城,这种类型文化一个共同的特征是滨海,其分布范围主要在山东东南部靠近黄海的地域内。

因为陶器是原始时代最主要的生活用品,也是容易制作和破碎的生活物品,所以埋藏和散布在地上地下的大量陶器碎片成为了解远古文明的重要参照物,不同地区不同原始文化类型的确定大多依赖于这些不同特色的陶器。两城类型陶器的第一个特色是黑陶最多,在整个龙山文化类型中位居第一。第二个特色是不十分重视器物外表的装饰,所做陶器以干净整洁的素面或素面磨光为主,很少在器物表面上附加或刻画什么图案类的装饰。而制作纯黑色且硬度较高的陶器,在4000年前的原始时代技术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它的烧制技术要比红陶、灰陶的制作复杂的多,在烧制过程中不但要封窑,还要渗碳,让大量碳黑氧化还原进陶器之中,才可以取得纯黑的效果。刻意追求黑的颜色,而且通体上下,从里到外都是黑的陶器,使龙山文化的特征尤为突出,因此,梁思永等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在编撰城子崖考古发掘报告时,特别加上了“黑陶文化遗存”这样的字眼,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

龙山文化以黑陶为主要特征,两城类型的龙山文化更加酷爱黑色,这种崇尚黑色、崇尚简洁的作风不但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还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比如商周以来人们在祭祀中强调使用纯黑或纯白色牺牲品的习俗,源头应该与龙山文化对纯色的追求有关。

两城龙山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对鸟的崇拜。这个时期的人们除了把盛放酒水的鬶做成鸟的形状,流水的口沿捏成鸟嘴外,还普遍把鼎的三足做成鸟头的形状。鼎就是锅,是炊煮用的灶具,鬶则是盛放酒水的容器,像今天的茶壶酒壶一样。把做饭的锅用鸟头来支撑,把壶罐类的容器做成鸟的样子,表面上看是人们对鸟的关注和喜爱,其深层用意则可能蕴涵着对鸟的膜拜和尊崇,希望吃了鸟头负载的鼎里的饭和喝了鸟形壶罐里的水后就能变成鸟,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将生活的空间由陆地拓展到天空。

巧合的是,这种对鸟崇拜的习俗,还保留在古史传说之中。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左传》在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8年)说少昊的后裔郯国的国君到鲁国朝见的时候,称少昊名字叫挚,挚就是鸷鸟,是像鹰一样凶猛的鸟。少昊不但自己起了一个鸟的名字,而且在他管辖的部落里,“官员”的名称也是分别以鸟的名字代替。如分管历法的官员被称为“凤鸟氏”,他的四个部下分别是管辖春分、秋分的玄鸟,也就是燕子;管辖夏至、冬至的是伯劳鸟;青鸟(黄鹂)管立春、立夏,丹鸟(锦鸡)负责立秋、立冬。其他诸如司法、行政、农事等等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也无一不是以鸟的名字命名。这种按照鸟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来管理部落或国家的方式,说明了少昊部落对鸟类生活习性了解的真切,也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曾经根据鸟类等物候现象制定历法的历史事实。郯国位于山东东南部,其地理位置和龙山文化两城类型处于同一个区域,郯子所说的先祖少昊时代,应该就是两城类型的龙山文化时代,作为少昊的故乡,古文献和考古资料同时证明当地有着偏爱鸟的现象,表明这里曾经存在过鸟崇拜的习俗。

孤狼浩仔(2014-10-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