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城遗址 - 3 饕餮纹的源头

家乡区县: 日照岚山区

饕餮纹曾经是青铜文明的代表性纹样。然而饕餮纹从何而来,却长期是个迷。1963年在两城遗址发现的一块玉锛,为寻找扑朔迷离的饕餮蚊源头增添了一线光明,同时也为传世龙山文化玉锛的出处提供了可以参照的地址,并拉近了山东龙山文化与殷商青铜文化的距离。

这件玉锛在顶部反正两面都刻画着饕餮纹样,其中背面的比较复杂,腹面相对简单,两幅纹样主要特征都是大眼和带牙的巨口。同时,头部好像还有冠饰。无独有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还珍藏着另外一对和两城出土的玉锛一样的玉器,其中一块被称为玉圭顶部刻画的主题纹样和两城玉锛背面的几乎完全一样。虽然,故宫收藏的玉锛曾经被清朝第四代皇帝乾隆(公元1736—1796)当作了古玩,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其出土地点,但是根据形制和纹样特征,学界普遍认为故宫的玉圭就是山东龙山文化的玉锛,但具体出自何处,无法确认。根据山东龙山文化发现的玉锛,故宫的玉圭和两城出土的玉锛关系可能更加密切一些,很可能都是两城人的创造。

综合新石器时代的纹样和习俗可以看出,比龙山文化时代略早的良渚玉器,是饕餮纹样的发源地,但良渚玉器纹样突出的是两只大眼睛,而比良渚时代稍早一些的大汶口文化则十分倚重于牙齿,如将獐牙做成权杖一类的道具,在氏族之中流行拔牙习俗等等。众所周知,无论是人还是动物的面部五官,最能表现愤怒和威慑力的是眼和牙,所以,殷商时代的人们在创造饕餮纹样的时候,首先选中的就是眼和牙的组合。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设计,其文化渊源应该与良渚文化重视眼睛和大汶口文化崇尚牙齿有关。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中期的代表性文化,良渚文化则是长江下游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这两种文化同时都是以男性为主体的父系氏族社会阶段。良渚文化曾经因为突然消失而引起了众多学者们的不解。但两城遗址发现的这件玉锛,以其众多良渚文化的信息,为良渚文化的北上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良渚文化很可能在一次海水倒灌和大洪水之后选择了向江苏北部和山东东南部沿海地区迁徙的道路。

两城玉锛的发现,不但提供了良渚文化的去向信息,而且其“八”字型如旋涡状的长眉又和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的纹样近似。良渚的眼,大汶口的牙和红山文化的旋涡眉,使两城的玉锛负载的意义更加重大,那就是4000年前的黄河下游地区,曾经融合了黄河、长江和北方草原三大文明的精华,并最终导致了殷商文明的崛起,把中华民族推进到了文明的世界。

从两城玉锛刻画纹样到商代最早出现的饕餮纹,时间跨度约有二三百年的时间,而学者们普遍认为殷商的崛起与东方有关,首先与黄河下游有关。两城位居黄河下游,这里同时也是龙山文化的大舞台,殷商王国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来自于龙山文化的,但龙山之后的岳石文化却是殷商的前身。由此,不难看出,殷商文明的形成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延续,两城的饕餮纹样对殷商饕餮纹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从距今4600年到4000年,龙山时代的人们在两城定居了600年。在这600年间,两城人不但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黑陶文化,创造了崇尚飞鸟的习俗,而且还接纳了远在江南的良渚文化和北方草原地区的红山文化,并把土著的大汶口文化和南北两大文化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和嫁接,最终把龙山文化发展成为原始文化的颠峰,为灿烂的殷商青铜文明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开创了称霸千年的饕餮纹样的。

孤狼浩仔(2014-10-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