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岳楼,亦称“余木楼”、“鼓楼”、“东昌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
光岳楼虽几经重修,其建筑构件,大部分仍是初建时的原物,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是明初建筑的重要遗物,许多地方保留了宋元风格。
以形式而论,砖台、重檐、十字脊内部置空井等,仍袭宋元楼阁遗制;细部以柱础言,从明洪武初所建南京宫殿已开始用古镜式,此楼仍用宋元以来的覆盆式;就结构来讲,柱之侧角升起,楼置暗层,内外等高双槽柱列,斗拱疏朗配置,以及柱头科斗口未加宽等,也都上承唐宋以来的传统做法,同时也与其它明初建筑有若干相似之处,开“官式”建筑之始。
在《中国名楼》站台票纪念册中,光岳楼与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光岳楼是聊城文明古老的象征,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沿河过往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多都登临此楼,凭栏咏月,作诗赋词。《东昌府志》、《聊城县志》及现存碑刻中就记载了120篇咏赞光岳楼的诗文。清康熙四次登楼,并题写“神光锺瑛”匾,乾隆皇帝九过东昌,六登光岳楼,并题匾赋诗,将光岳楼列为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光岳楼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罗哲文、陈从周、郑孝燮、祁英涛等古建专家多次来聊考察,给予很高评价,舒同、启功、溥杰、郭沫若等许多名家先后为光岳楼题写了匾额和楹联。光岳楼至今流传着关于鲁班帮忙建楼的传说。 光岳楼是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中的瑰宝。195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6月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江楼、甲秀楼、大观楼共同组成中国十大名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